作者:胡献国
编辑:寸心
在《本草纲目》里,李时珍记载了他终生难忘的一件事。
那是他20岁左右的时候,由于科举学习,日夜苦读,患了伤风感冒,时或咳嗽。李时珍想到自己年轻体壮而末在意。日久皮肤灼热得如同火烧火燎,咳嗽不止,痰涎增多。病情一直拖到夏天,更是烦热口渴,睡不好觉,吃不下饭。他给自己开了不少药方,终是“医不自治”,一连几个月过去了,仍不见一点起色。李时珍想到学医多年,连自己的病也治不好,不由得阵阵心酸。
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也是位名医。他听说儿子患病,久治无效,便前往诊治。一番望闻问切后,李父笑道:“吾儿可曾记得4年前带你去为柳知府治病?那柳知府患何症?”
“遍身火烧,烦躁引饮,白日加剧,此乃肺热之症也”。
“为父给他开了何药?”
“单味黄芩煎汤,以泻肺经气热之邪”。
言至此,时珍恍然大悟:“啊,为儿患的正是肺热之症也”。于是,李时珍用黄芩1两,加水半升,煎汤,一次服下。很快,全身热度消退,咳止痰尽。
单用黄芩治疗肺热咳嗽,不仅《本草纲目》有载,朱丹溪《丹溪心法》中也有载,而且后世医家用之临床颇多效验。李时珍病苦肺热咳嗽,他药无效时,选用黄芩而获愈的亲身体会,说明善清肺热是黄芩的特点。
黄芩的功用
黄芩,又名淡黄芩、枯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中医认为,本品性味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之功,本品作用单位广泛,凡湿热之症皆可用之。
适用于湿热内蕴所致的黄疸,泻痢,热淋,疮痈,湿温,急性热病,肺热咳嗽,血热出血及热毒疮疡等,且以肺热为首选之品。
本品有安胎作用,适用于邪热内扰所致的胎动不安。《医学启源》言其“黄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壅盛,必用之药”。
《主治秘诀》言“其用有九:泻肺经热,一也;夏月须用,二也;上焦及皮肤风热,三也;去诸热,四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中气,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热及脾湿,八也;安胎,九也”。
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黄酮类成分,主要为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素等,有抗炎、抗病毒、降压作用。黄芩的各种成分对对喂饲高脂饮食之高脂血症、脂肪肝的动物有明显改善作用,黄芩中的黄酮对乙醇所致的动物血清和肝中甘油三脂上升有改善作用。
对肝过氧化脂质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对给予过过氧化脂质抽致肝损害有治疗作用,且能使实验动物的胆汁分泌量增加。
本品苦寒较甚,易伐气伤阴,损阳败胃,故凡虚热,虚寒,便溏,胎寒欲坠者,皆应忌用。
黄芩入药有枯芩(片芩)、子芩(条芩)之分,二者均有清肺止咳之功,功用相同。二者虽出自同一植物,由于入药部位不同,故临床使用有异。枯芩(片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而浮,主入上焦,善清肺火。子芩(条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体实而坚,质重而沉,善泻大肠湿热。
现介绍几则治疗方,供选用
1、黄芩片(中成药):本品为黄芩制成的片剂。口服,一次1~2片,一日3~4次。可消炎解毒。适用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细菌性痢疾等。
2、黄芩粥:黄芩10克,大米克,白糖适量。将黄芩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可清热宣肺。
适用于肺热壅盛所致的咳嗽,咳血,手足心热及高血压所致的头目眩晕,耳鸣目赤等。
3、清金化痰汤:黄芩、栀子、桔梗、麦门冬、贝母、橘红、茯苓、桑皮、知母、瓜蒌仁各10克,生甘草5克。将诸药择净,同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饮服,每日1剂。可清肺化痰。
适用于咳嗽,咯痰黄稠腥臭,或带血丝,面赤,鼻出热气,咽喉干痛,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喜欢我,就点一下“在看”
原创授权服务请联系--或者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