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经典赏析:医宗金鉴
——内伤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内伤总括,开篇阐述内伤的病因
内伤劳役伤脾气,
饮食伤胃伤其形,
伤形失节温凉过,
气湿热暑火寒中。
疲劳过度会损伤人的元气,也就是脾气。饮食不节会损伤胃腑。伤气宜补,但有热中、湿热、暑热、火邪、寒中等情况的不同。饮食所伤即伤形,宜消,但有饮食失节制、过于温凉的不同。
接着介绍了补中、调中、益胃三个治疗内伤的方子。
(一)补中益气汤
本方作者李杲是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鼻祖。在脾胃气机升降方面,李氏特别强调生长和升发的方面,认为一旦脾胃虚衰,元气不足,清阳下陷即会产生内热——阴火,进而创制了补中益气汤,这一治法也被称为“甘温除热法”。
补中益气升阳清,热伤气陷大虚洪
头痛表热自汗出,心烦口渴畏寒风
困倦懒言无气动,动则气高喘促声
保元甘温除大热,血归气术补脾经
佐橘降浊散滞气,升柴从胃引阳升
阴火肾躁加地柏,阳热心烦安神宁
:补中益气汤提升清阳之气。清阳下陷的主要症状是虚热,中气下陷,虚大而洪的脉象。症状是:时痛时止的头痛,表热,经常自汗,心里烦躁,口渴,怕风恶寒,容易疲倦,无力活动,懒于言语;稍有活动,就会气喘。保元汤有甘温除虚热的作用。再加当归调和脾血,白术补益脾气,佐橘皮降浊气散胸中滞气,升麻柴胡升提胃中清阳,如果肾阴又虚,肾火又升,出现烦躁不安,唇红舌赤的虚火现象,治疗时就应该加黄柏、生地补肾滋阴。如果阴虚导致阳亢而热,烦躁不安,可配合朱砂安神丸,以泻火安神。
(一)调中益气汤
调中弦洪缓沉涩,湿热体倦骨痠疼
气少心烦忽肥瘦,口沫食出耳鸣聋
胸膈不快食无味,二便失调飧血脓
保元升柴苍橘柏,去柏加木亦同名
:调中益气汤主治的脉象为弦脉、洪脉、缓脉、沉脉、涩脉。内伤疾病,脾胃元气一定先伤,那么,心、肝、肺、肾四脏,就会失掉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以,五脏的脉象就会混乱,出现不正常的现象。如弦为肝脉,洪为心脉,缓为脾脉,不应该出现在浮部,今反而同时出现在浮部。涩为肺脉,不应该出现在沉部,今反出现在沉部,原因就是脾胃一虚,五脏就会失去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而发生了混乱的现象。至于症状的表现,身体和四肢重坠倦怠,这是元气不能周流全身;骨节痠疼是血虚不能劳养骨节;呼吸少气乏力,这是中气虚的缘故;心中烦躁不安,这是心血不足的现象。面部有时肥盛,有时瘦弱,这是虚火的邪气,侵犯于脾胃,乘阳气上行的机会,迫血上行,就会出现面部红赤似肥盛;如果乘阴气下行的机会,血也同时随之下行以致上部空虚,就出现面部青白瘦弱,像虚劳病人一样,上午面部青白瘦弱而怕冷,下午红赤肥盛而发热。脾虚不能散布津液,则从口出而为白沫,胃虚不能纳食,则食入即吐;耳鸣耳聋是阴火上冲,蒙蔽耳窍胸膈之间感觉窒闷不畅快,是湿浊之气阻滞于上焦;饮食没有味道,是胃气损伤的缘故;大小便不正常,大便时泻时止,小便时利时不利,都是脾受湿困,不能分利清浊。所谓脓血,是在解大便时带有脓或带有血,是脾蕴湿不化,郁久化热,损伤血脉所致。保元汤就是人参,黄芪,炙甘草,再加升麻、柴胡、苍术、橘皮、黄柏,那就是调中益气汤了。若阴火不盛,身热也微,但是胃气不和,则可去黄柏加木香,也叫做调中益气汤。
(一)升阳益胃汤
内伤升阳益胃汤,湿多热少抑清阳
倦怠懒食身重痛,口苦舌干便不常
洒洒恶寒属肺病,惨惨不乐乃阳伤
六君白芍连泽泻,羌独黄芪柴与防
:升阳益胃汤可以治疗气虚、湿多、热少的内伤病。这种病,由于人的抵抗力不强,再加湿气郁遏,抑制脾胃生发功能被阻遏而出现症状:身体倦怠,懒食,全身沉重疼痛,口苦,舌干燥,大小便不正常;并且怕冷,恶寒。原因是由于肺气虚弱,因肺主皮毛,卫外之气不固则出现怕冷现象。在情志方面,往往出现忧愁不乐,面色苍白,这是由于阳气被伤,郁而不得升发的缘故。
本方也是李杲的 方剂,由六君子汤加味而来。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半夏、陈皮)有补中益气、健运脾胃的作用。再加羌活、独活、防风、柴胡升举清气,与参芪配合就没有发散元气的害处,而且有升补元气的好处;黄连功能清湿热,协助陈皮平胃气降浊气;白芍酸收,能和荣气,并能制约羌活、柴胡的辛散,以缓和其辛散之力;用泽泻帮助白术、半夏的渗湿;黄芪助人参、甘草以补中气,兼能补益肺气。这样,脾胃得补,清阳得升,所以名为升阳益胃汤。
图文:LL
排版:WYG
审核:S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