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一附院杏苑医话中医经典诵读活动正式上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31228/4318885.html

农历

十一月廿三

杏苑医话

中医经典诵读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为进一步弘扬中医国粹,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在全社会营造学中医、爱中医的文化氛围,在“中医药健康节”之际,天津中医一附院举办“杏苑医话——中医经典诵读”活动,邀请中医工作者和广大听众共同参与,用声音的力量,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独特的中医药魅力。

选段1: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

中医的四大经典为《*帝内经》《*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它们都是我国秦汉以前的医药经验总结。《*帝内经》简称《内经》,据考证,其成书年代不确切,但不晚于西汉末年,且其作者也非出自一人之手,“*帝”二字也仅是托名,《*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各9卷。其内容可以分为养生、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论治、运气等方面。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它的成书年代至少在东汉以前,原题秦越人所著。全书共有81节,辨析精微,以设难答疑的形式,对脉法、经络流注、营卫三焦、气血盛衰、脏腑诸病、经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解释,并弥补了《内经》的部分不足,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撰著者及成书年代不详,以“神农”为托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全书共分3卷,收载药物种(植物药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并根据养命、养性、治病三类功效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此外,书中提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的药性理论以及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奠定了中药药物学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后人将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共16卷。《伤寒杂病论》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创立了“八纲辨证”和“六经论治”的诊疗法则,我国 部临床医学著作。

选段2:阴阳是怎么一回事

在古代,人口与粮食一样是财富和力量的象征,对于生殖和性的重视,使得性文化渗透在每一个领域,所以世界各个民族的早期都经历了一个生殖崇拜的阶段。男女交合生育后代,在古人看来是非常神秘的,久而久之,人们就开始用这种现象来解释自然界万物,包括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一切变化。他们把天看做是男性象征,把田野、河流、大地看成是女阴和女性的象征,天地间万物就是天和地像男女交合那样交感产生的。如《易·系辞下》说:“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就是这个意思。阴和阳最初的意义仅仅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有相对的意义。后来借用阴和阳这两个名词,并结合男女生殖现象创造了一套原始的哲学——阴阳学说。这种原始哲学,最早出现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用来说明自然界的一切变化现象,例如:“阳气汇合而成为天,阴气凝结而成为地”;白天为阳,黑夜为阴;太阳为阳,月亮为阴;风为阳,雨为阴等等。并且还运用它解释天文、数学等方面的现象。大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医学家则把阴阳学说应用到医学上来,用以说明医学上的一切道理。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选段3:五行是怎么一回事

周武王灭商以后,建立了周王朝,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便向商朝的老臣箕子讨教治国的道理,箕子给他讲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的父亲叫鲧,舜派他去治理洪水。鲧治水的方法是“堙”,即筑堤筑坝来阻挡洪水,效果并不好, 只得去天帝那里偷“息壤”(一种传说中可以自动生长的土),结果天帝发怒了,“鲧则殛死”,因为无功受到处罚。之后,舜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天帝赐给禹以“洪范九畴”即九个治理洪水的大法。“洪范九畴”的 畴就是五行,“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这五种物质各自具备独特的特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表面上看起来五行与治水没有直接的关系,其实这里所讲的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五种事物以及这五种事物的特性,其中“水曰润下”讲的是水具有滋润和下行的特性,大禹就是根据水的这种特性,一改其父“堙”的治水方法,采用疏通河道、引水下行的方法,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大禹治水的传说体现了金、木、水、火、土五种事物各具特性,并且这种自然赋予的特性是不能违背的,只有顺应了五行的特性,掌握了其自身的规律,事物才能顺利发展。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而五行之间具有相生和相克的关系,相生就是指某一行对另一行有滋生和促进的作用,如木燃烧可以生火,所以称木生火;相克就是指某一行对另一行有限制或约束的关系,如水可以灭火,所以称水克火。五行相生相克的次序被固定下来,其相生的次序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如此循环往复。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如此循环往复。

《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选段4:什么叫藏象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在中医学产生的时代,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还很低,限于当时的解剖水平,人们很难直接观察到活体的脏腑活动状态,因此研究脏腑的生理,就须另辟蹊径,于是形成了中医独特的脏腑理论,即“藏象学说”。中医的藏象,就是在不打开人体体腔的状态下,通过观察人体体表各种征象来研究内脏的活动规律,对脏腑功能的描述,则采取“比类取象”的方式,以五行的特性为基本比类样本来说明五脏的功能特点。如肝为木,即是说肝脏的功能特点像五行中的“木”,具有“曲直”的特点。唐代王冰在其注文中对此说得很明白:“五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何者?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静,肺象金而刚决,肾象水而润下。”

中医的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这里所说的脏腑不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现象。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讲,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选段5:什么是津液

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其中清稀而薄的叫津,稠浊而厚的叫液。津液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津与液二者本质相同,均来源于饮食水谷,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故往往津液并称。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过程很复杂,涉及多个脏腑的生理活动,如胃的受纳,小肠的吸收,脾的转输,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肾的蒸腾气化,并以三焦为通道等。津液主要有滋润和濡养的功能。津液不足又称津亏、津伤,是指由于津液亏少,全身或某些脏腑、组织、器官失其濡润滋养作用所出现的以津液缺少而干燥为特征的证候。

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叫做痰和饮。一般把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议种痰称为“无形之痰”。饮,即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金匮要略》即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区分。

选段6:怎样理解“神”

中医学中的“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它包括了现代医学中所讲的大脑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经络、营卫、气血、津液等全部机体活动功能和外在表现。“神”的生成主要以先天之精为基础,以后天的精气为补养培育而成,所以“神”的盛衰与精气的盈亏密不可分。只有作为生命物质要素的精气充足,作为生命活动功能外在表现的“神”才可能旺盛。中医认为,“神”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它对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上。人的整个机体,从大脑到内脏,从五官七窍到经络、气血、精、津液以至肢体的活动,都无一不是以“神”作为维持其正常运转的内在活力。

中医除了神,还有*和魄的概念。神,是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 统帅。*舍于血,藏于肝,也是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且随神而往来。如果*未随神而活动,就会出现梦游、呓语及梦中的种种幻觉。魄,也是精神活动的一部分,魄是属于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如耳的听觉、目的视觉、皮肤的冷热痛痒感觉、手足四肢的动作及初生儿吸乳动作和啼哭等等,都属于魄的范畴。这种本能的感觉和动作,与构成人体基本物质的精是密切相关的。

选段7:怎样理解“气”

气,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可能被视为一种很玄妙而难于理解的东西,它看似无形无相无色,却又力量无穷,在中医学中,气是一个运用非常广泛而又难以用一句话解释清楚的概念。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气生成的,气的概念非常完美地融入于中医学的理论中,那么什么是气呢?《*帝内经》说:“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人的“上焦”也就是心肺,把饮食物的精华布散到全身,像雾露一样滋润灌溉脏腑、皮毛,使之得到营养,这就是“气”。看来中医所说的“气”是一种微小的、难用肉眼看见的、具有营养作用的微粒。中国古人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最小的颗粒,所谓“气聚为物,物散为气”,气聚集在一起就构成了物,而物散开了就成为气。这是中医学对“气”最基本的认识。由“气”构成的“物”又都会表现出其功能,发挥其作用,中医又把这种效能也称为“气”,如心的功能称为“心气”,肺的功能称为“肺气”肾的功能称为“肾气”等等。例如,中医认为“肝”有主疏泄的功能,在人的情志方面肝“主怒”,在正常情况下,肝发挥正常功能称为“肝气”,在肝疏泄的功能受到阻滞,出现急躁易怒的不良情绪的时候,我们也说它是犯了“肝气”。最有意思的是“脾气”这个词,通常情况下,脾气指脾的功能及其赖以产生的精微物质或动力。当把“脾”读为“皮”的音时,脾气就成为指人的习性或借指事物的特性,更可以指称怒气或容易发怒的性情。因遇到某事物或人的行为使自己感到不快,通常称为“生气”。诸葛亮“三气周瑜”,这里的“气”就有使之“生气”的意思。我们无从考证“气”的这个意义的来源,但是中国人一听就能明白。从某种意义上说,“气”就是指生理功能,又指具有活力很强特性的物质。明代 医学家张景岳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中医学把“气”的具体作用主要归纳为五个方面,即推动作用、温煦作用、气化作用、防御作用、固摄和托举作用。所谓推动作用,是说人体血液的流动、脏腑功能的发挥、精神意识的灵敏、四肢运动的灵活都需要气的推动,如果这种推动力不足,我们就说他“气力不足”。所谓温煦作用,是说“气”是人体热能的来源,气虚则恶寒怕冷、体温较低,各个脏腑的功能也较弱。所谓气化作用,是说气具有将各种物质进行转化的作用,如把饮食物转化为人体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中医称为“水谷精微之气”,就是依靠这种气化作用。所谓防御作用,是指人体抵御外来病邪的侵袭,不发生疾病的功能,中医把这种气称为“卫气”。所谓固摄和托举作用,则是指血液在脉道内流动不溢出脉外,脏腑在体腔内有固定的位置,不会因为站立而下垂,都是依靠气的固摄和托举,所以中医常把内脏下垂一类的疾病称为“中气下陷”。气在人体内是流动不止的,中医把气的流动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统称为“气机”,而气的流动受阻,则称为“气滞”或“气郁”。

总起来说,“气”这个概念在中医学中的运用相当广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要准确地理解它还真要下点工夫。

选段9:望色知病

望色是中医望诊的内容之一,望色又叫“色诊”,是通过观察人体皮肤的颜色和光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中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体内发生病变,体外面色也往往会有相应反映。关于望色,还有一个 的故事:有一次扁鹊受到齐桓侯的召见,一见面扁鹊就告诉齐桓侯说:“你的身体肌肤患有疾病,应该及时治疗。”齐桓侯不仅认为自己没有病,还认为扁鹊是为了谋利才那样讲。五天之后,扁鹊又入宫见齐桓侯,说道:“现在您的疾病已经进入血脉了,再不治疗,将会恶化。”齐桓侯却仍然认为自己没有病。又过了五天,扁鹊再次拜见齐桓侯,说道:“您的疾病已经处于肠胃之间了,不治疗还会恶化。”齐桓侯根本没理扁鹊。又过了五天,扁鹊见到齐桓侯之后转身就走。齐桓侯让人问其原因,扁鹊说:“疾病处于皮肤表面时,用汤熨之法可以治愈;处于血脉之中时,用砭石之法也可以治愈;处于肠胃之间时,用酒醪之法还可以取效;但当疾病进人骨髓之后,则性命难保。因君王的疾病已处于骨髓,所以我也束手无策”。果然五天之后,齐桓侯突然病倒了,他让人四处寻找扁鹊,但是扁鹊早已走远,不久齐桓侯就死去了。

人的面色分常色和病色。常色是健康人面部的颜色,表现为明润含蓄,*里透红。病色则晦暗无泽,分青、赤、*、白、黑五色。色青多为肝病,色赤多为心病,色*多为脾病,色白多为肺病,色黑多为肾病。一般青黑为痛证,*赤为热病,白为病寒。病色的程度越重则病位深,病情重,反之则病位浅,病情轻。如*疸病人,表现为眼*肤*;肠道寄生虫病,面部可见白点或白斑。有经验的医生能从病人的面色看出病之所在。

选段10:上火是怎么一回事

跟中国的百姓说“上火”,可能都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可是要跟外国人讲上火那可要费一番周折了,有时尽管你讲得口千舌燥,连自己都上火了,外国人还是弄不明白。其实这也难怪,“上火”是中医长期流传下来的一个名词,与西医到现在也没能完全接上轨。《*帝内经》认为,人体内有“少火”和“壮火”。所谓“少火”指的是人体的热能或者热量,人体的生命活力是不能缺少这种“火”的,天冷了,这个人不怕冷,穿得很少,我们就说这个人火力壮,是身体强壮的表现;如果这个人穿得很多,出门还哆哆嗦嗦,我们就说这个人火力不强,是身体虚弱的表现。《内经》说:“少火生气”,意思是说人体的火力,是讲人身之气运行的,所谓气就是指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的动力。中医将这所说的“气”,称为阳气。金元时期有一位名医叫朱震亨,他说“气有余便是火”,人体的阳气过盛,火力过壮,就成了“火”,也就是《内经》所的“壮火”,这样就对人体有害了。“上火”是中医对许多症状的一个笼统、模糊的说法,包括了西医的很多疾病,有的可能是因为缺乏维生素导致的唇炎、口角炎,或者是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牙龈、黏膜出血,更常见的可能是细菌、病*感染引起的炎症,有的可能还与新陈代谢、内分泌变化有关。而中医则有实火、虚火的区别,还有肝火、心火、胃火等的不同,因此在治疗上不可一概而论。人为什么会上火?中医认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过食肥甘厚味可以引起上火;吃补药不当也可以引起上火;生活起居没有规律,奔走劳碌也可以引起上火。小孩子容易上火,中年人更容易上火。烦心事过多,思虑过多,可以引起心火;心胸狭小,抑郁寡欢,遇事心烦易怒,可以引起肝火;饮食不节、嗜酒、过食肥甘辛辣厚味,形成“食积”,可以引起胃火;因气候骤然变化,身体不能适应,或由于劳倦过度,消耗了体内阴液,可以引起肺火。在临床上我们首先要辨明病人是实火还是虚火,才能对症下药。一般情况下,虚火主要表现为心烦、口干、口渴、盗汗、睡眠不安等,实火则表现为口腔溃疡、口干、目赤、尿*、心烦易怒等。

上了火以后怎么办?属于实火的就要用清热泻火的方法,常用*连、*芩、*柏、栀子等中药,清热解*常用银花、连翘等中药;属于虚火的就要用滋阴清火的方法,常用的滋阴降火中药有生地、天冬、麦冬、玄参等。有人说喝茶可以去火。绿茶是凉性的,有清火的作用;红茶是温性的,有上火体质的人 不要饮用。另外除了茶以外还有很多简便易行的去火方法,比如喝绿豆汤就很好。还有人认为吃水果可以去火,实际上也不尽然,有一些水果属于热性水果,比如荔枝、橘子、桂圆、石榴、芒果等。食品中的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熏烤食品以及现在比较流行的麻辣烫等都容易引起上火。此外,上火与人的心理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常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有规律的起居生活习惯,其实是预防上火 的方法。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panjk.com/afhpz/197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