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天学习陶御风先生结合古籍、历代医家经验以及自己的临床体会写就的“麻*”临床论治备参31条,值得学习与收藏。
1.麻*善达肌表,走经络,大能表散风邪,祛除寒*。一应温疫、疟疾、瘴气、山岚,凡足三阳表实之证,必宜用之。
若寒邪深入少阴、厥阴筋骨之间,非用麻*、官桂不能逐也。但用此之法,自有微妙,则在佐使之间。
或兼气药以助力,可得卫中之汗;或兼血药以助液,可得营中之汗;或兼温药以助阳,可逐阴凝之寒*;或兼寒药以助阴,可解炎热之温邪,此实伤寒阴疟家 要药。
2.伤寒发汗,以麻*为主,杏仁为辅;治喘以杏仁为主,麻*为辅,二物并用始捷。
又杏仁者,为麻*之臂助,麻*开肌腠,杏仁通肺络;麻*性刚,杏仁性柔;麻*外扩,杏仁内抑,二者合用而邪乃尽除。
3.越婢汤麻*辅以石膏,因其脉浮有热(脉浮固系有风,实亦有热);麻*附子汤辅以附子,因其脉沉而寒,通变化裁,息息与病机相符,是真善用麻*者。
4.麻*少量,多配熟地,但开腠理而不滞不汗。
5.麻*得肉桂,治风痹冷痛;佐半夏,治心下悸病。一说麻*配天花粉,治乳痈,下乳汁,血脉令通;同半夏,定喘哮,止咳嗽,气闭堪散。
6.痈疽方起者,行凉药中兼用麻*,即散无疑。
又疮家用生麻*与甘草等份,或配犀角地*汤(犀角已禁用,可用水牛角代),或配竹叶石膏汤,或配大生地,能令人不出汗,使脓水走多,其愈乃速。
7.麻*功用主要在于通腠理,调行水道,定喘利尿,而旧云发汗之力可疑。按麻*汤原方,服后须覆取微似汗,其汗与不汗,全在温覆与否耳。
治水肿,用麻*自3克渐增至54克,并无汗,而尿则大利,历用皆然。盖此药伍以汗药则汗甚,伍以利尿药则尿甚,然若误用于衰弱人,则僨事矣。
8.麻*不仅可治疗风寒表证,也可用于里热实证,藉发汗而退热,颇效。
体会之一:
麻*并非能统治一切里热,而主要适用于肺热。
麻*清里热之适应证,掌握邪系湿热或痰热,必有湿邪与痰浊之相杂,则麻*利水发汗之用,可尽其所能;病位则在肺卫为宜,因肺合皮毛,经络相通,更利其里热之透达。
若系温热之邪所致,其本身已有热灼伤阴之势,若再以麻*透汗重耗其津,实非所宜;若病已入肝肾下焦,则宜引邪下行,也非发汗宣透所宜,故此两者之里热,皆非麻*之适应证。
体会之二:
麻*用量要大,一般为10克,里热需麻*入里剔邪,药重始能托邪外出。
实践证明,药后大多汗出津津,少数患者汗出较多,但其汗为热汗,里热随汗泄而降,随之症情退而感舒适,无津伤气耗之弊。
在用药热降之后,尚需维持原量续用数天,待汗泄湿祛,腻苔见退之后,则热退之效始可稳固。
体会之三:
麻*需他药相伍,助其清解里热的一臂之力。
热邪偏重者,可辅以石膏;湿邪偏重者,肺之痰湿可配杏仁,若其湿蕴系脾虚所酿成,则佐白术健脾除湿。
诚然,里热之证尚有其他之兼症,也当随症加味。
9.麻*用途甚广,远远不止发汗、平喘、利水三种。
临床体会,对重症肌无力、颜面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根炎后遗症、遗尿及子宫脱垂病(治子宫脱垂,麻*一般要用24克左右),在辨证方中加入麻*,即见奇效。
10.麻*温通发散,气味轻清,外可疏通肌肤经络,内可深入积痰凝血,实乃活血化瘀之佳品。
①活血通络。
麻*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用麻*、熟地、葛根等药加入辨证方中,治疗中风后遗症属瘀血阻络者,效果颇佳。
对病程在6个月以上,肢体功能恢复相对静止者,加用麻*每可使肢体功能恢复产生一次飞跃。
②活血止痛。
麻*温而能通,对于风寒湿邪痹阻所致的顽固性腰、肢、关节疼痛,或胸阳痹阻所致的心绞痛,在辨证用药基础上加入麻*,可明显提高止痛效果。
③活血袪风。
麻*集活血、祛风作用于一身,对于风邪痹阻肌肤经络所致的痒、痛之疾,用之有一举两得之妙。
④活血通经。
麻*配合四物汤加减应用,可治疗产后血滞、恶露不尽、少女月经不潮、妇女宫寒经闭及痛经等。
11.临床上每见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结,不能宣泄而造成的气、血、痰、火、湿、食诸疾,治疗颇感棘手,用疏肝理气法为主治疗,效果并不全部令人满意。
后受《内经》“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的启示,在疏肝方中每再加麻*6克以开提肺气,效果果然提高。
12.治疗梅核气,无论是病机偏重在气,属气机升降失调,还是偏重在痰,属痰气交阻,或偏重在湿,属湿邪困阻,均可在辨证方中加炙麻*10克,肺主一身之气,麻*苦温辛散,宣肺透邪调气,气顺则梅核可消。
13.风寒表实、咳喘、水肿、风湿痹痛、阴疽诸证,不分季节均可在相应方药中加用麻*。
以上诸证只要掌握舌不干红、苔不光剥、身无汗出3要点即可放心使用。
14.用麻*汤解表,麻*与甘草用量以4:1为宜,若麻*、甘草剂量相去无几,必不得汗。
15.麻*重用之则不表而能定喘。喘逆过甚,非此药不为功。
16.麻*、干姜乃小青龙汤主药,温中解表,宣肺平喘,止咳化饮,实靠两药以建功,但需重量应用(麻*9~15克,干姜15克),方可收效。
麻*量小有解表发汗之力,量大则有宣肺平喘之功;量大宜先煎,量小宜后下为宜,是亦不可不知。
17.麻*可灵活用于一切喘证。
如与附子合用治疗寒喘,与石膏合用治疗寒热错杂之喘,与*芩、地龙合用治疗热喘,与*芪合用治疗气虚哮喘,与大*合用治疗痰热互结之实喘,与熟地、紫河车合用治疗肾虚哮喘,与二陈汤合用治疗痰浊哮喘等。
只要配伍得当,无论虚实,均有良效。
18.麻*在治疗寒喘、热喘、虚实兼夹或寒热错杂的小儿哮喘时,只要适当配伍,均可用作主药。
一般无汗表实者用生麻*,表虚有汗者用水炙麻*,但咳喘而无表证者用蜜炙麻*。
凡素体气虚,表卫不固的患儿,除采用水炙或蜜炙麻*外,还应避免与桂枝同用,并在方中佐用龙骨、牡蛎敛汗固涩。
对服麻*后,容易引起的心率增快者,可加用磁石及加大甘草用量的方法,以减轻这种副作用。
19.麻*与麻*根合用可共奏宣肺平喘作用。
又因麻*发汗,麻*根敛汗;麻*升压,麻*根降压,可起互相制约效应。对于用麻*出现副作用而不能耐受者,可用麻*根代替。
20.临床上很多病人在哮喘大发作时常伴大汗出,喘愈剧汗愈多,如果喘平下来则汗亦少出,故此时当以平喘为主,不平喘则汗不得止。
故对哮喘汗出者,或夏天喘作者,均不必忌麻*。
21.麻*配葶苈子,常用治寒热错杂的喘证。
寒喘,麻*9~12克,葶苈子5克;热喘,麻*3克,葶苈子10~15克。
又麻*3~6克,配贞元饮(熟地、当归、炙甘草)治肺肾虚喘。
虚喘用麻*的剂量,约为治实喘时的一半,掌握在3~6克为宜。
22.麻*用治哮喘,若连续久服,常效力递减,若间歇使用,则效果显著,故以间歇应用为宜。
23.麻*除常于呼吸系统外,还可用于循环系统疾病。
麻*配合活血养血、通经化瘀药物,治疗血压偏低的大寒之证,疗效显著。
麻*不仅走表,祛内里之寒亦不乏其效;不仅有解除支气管痉挛作用,而且有解除胃痉挛功效而达到止痛效果。
在治胃痛有效启示下,用其治疗腹型荨麻疹,常用方:麻*、苏子、瓜蒌仁、防风、地肤子、槟榔、生白术、生地、蝉衣等。
治疗数十例,收到满意疗效,无论对缓解腹痛还是治疗其本,效验均较迅捷。
又寒湿带下之证,其病机多为寒邪凝聚,阳气受抑,水湿不能运化使然,可用麻*驱散寒邪,效果甚佳。
有脾虚见证者,可用完带汤加麻*、莲须,治疗观察多例,证明比单用完带汤效佳。
24.麻*是治疗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不可缺少的药物,如能随证配伍应用,往往可以获效。
用量须大,可以6克开始递增,并先煎去沫(先武火煎沸,后文火煎)。
久煎后,麻*发汗作用减弱或消失,避免了伤阳耗阴之弊,但有调血脉、提高心率的作用。
25.麻*有通便之功。
经验方:麻*25克,白术20克,杏仁15克,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服。
26.《伤寒论》麻*连翘赤小豆汤是用麻*治疗*疸的范例。
麻*上可开腠发汗以透邪,下可肃肺利尿以排邪,中可通调血脉祛瘀滞,故用治*疸甚为合适,无论有无表证都可应用。
在辨证方中加用麻*,可加速*疸消退,缩短疗程。
一说凡急性*疸型肝炎属湿邪或寒湿偏重者,可用宣肺退*汤:生麻*、南杏仁、石菖蒲各10克,薏苡仁、溪*草各20克,茵陈30克。随证加减。
27.对慢性肾炎严重水肿的患者,可用越婢加术汤。方中重用麻*、石膏。麻*可用到30克,石膏根据情况,血压不高的患者用80~克,血压偏高者用~克。
机体有水肿用大量麻*并不发汗,反而有辛散水肿的作用。
麻*配大量石膏可以抵消麻*的辛温,共奏辛以散之的作用。另加生白术30克,以补脾利湿。经试用,效果满意。有的患者因浮肿消除而尿蛋白亦随之下降。
28.麻*能疏通气机、温通经脉而激发肾阳,故用治阳痿有效。
从现代药理分析,本品作用与肾上腺素相似,具有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和兴奋中枢的功效,且作用较温和持久。
29.治疗重症肌无力,每于益气养血、温补脾肾方药中加入麻*温通经络,疗效明显高于不用麻*者。
30.治遗尿频繁,面色*白,形体欠丰,神疲盗汗,舌淡苔白,脉濡,用麻*6~15克,配桑螵蛸、炙*芪各30克,益智仁10克。
治上肢硬皮病,皮肤僵硬,形寒肢冷,苔白质淡,边有齿痕,脉细微或细濡,用麻*10~15克,配桂枝、姜*各15克;
下肢硬皮病加川牛膝15克,炒桑枝30克;弥漫型加红花10克,炮山甲12克。
麻*煎法体会,除治疗外感风寒病外,麻*应先煎,武火煎沸,后文火煎约30分钟。久煎后麻*挥发油随水气蒸发,长期服用或大剂量应用并无汗出伤阳耗阴等副作用。
31.治疗小儿遗尿症,在相应治法中加入麻*6克(先煎去沫),疗效明显提高。
小儿遗尿的病理是膀胱不能固摄,而肺在调节膀胱的固摄中占有重要地位。麻*入肺与膀胱,宣肺气、调膀胱而能治疗遗尿。
文源:肖相如频道选摘自《临证本草》,陶御风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3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古今医案云平台,本文内容和图片来自网络,本平台重在交流分享,非商用,若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小编删除。转载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推荐阅读:
中医粪便入药
煎中药讲究有很多,怎样才能煎出 的药效?
中医人眼中的“油盐酱醋”皆是药!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
决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