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痰剂

白癜风品牌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60314/4786590.html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各15g)白茯苓三两(9g)甘草炙,一两半(4.5g)

上药?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枚,水煎服)。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本证乃因脾失健运,湿聚成痰所致。

①湿痰犯于肺,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色白易咯;

②痰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膈痞闷;

③痰阻中焦,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

④湿性重滞——故肢体困重;

⑤湿痰凝聚,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

⑥痰浊凌心——则为心悸;

⑦舌苔白滑或腻,脉滑,亦为湿痰之象。

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茯苓丸

《全生指迷方》,录自《是斋百一选方》

茯苓一两(6g)枳壳麸炒,去瓤,半两(3g)半夏二两(12g)风化朴硝一分(1g)

上四味为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现代用法:姜汁糊丸,每服6g,生姜汤或温开水送下;亦可作汤剂,加生姜3~5片,水煎服,朴硝溶化)。

燥湿行气,软坚化痰。

痰伏中脘,流注经络证。两臂酸痛或抽掣,手不得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麻木,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

①本方原治臂痛,缘于痰停中院,“滞于肠胃,流于经络”(《徐大椿医书全集》)。

②盖四肢皆禀气于脾,脾湿生痰,痰饮流于四肢——故见两臂或四肢疼痛,甚则浮肿。如《是斋百一选方》云:“伏痰在内,中脘停滞,脾气不流行,上与气搏,四肢属脾,滞而气不下,故上行攻臂。”

③舌苔白腻,脉弦滑——乃湿痰内阻之象。

此痰停中脘,流于四肢之证,不可以风湿论治,法当燥湿行气化痰。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各6g)陈皮三两(9g)甘草炙,一两(3g)茯苓一两半(4.5g)

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现代用法: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或呕恶呃逆,或眩晕,或癫痫等,苔腻微黄,脉弦滑。

本证乃因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

①胆为清净之府,性喜宁谧而恶烦扰。若胆为邪扰,失其宁谧——则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

②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浊阴上逆——则呕吐痰涎或呃逆;

③痰蒙清窍——则可发为眩晕,甚至癫痫;

④苔腻微黄,脉弦滑均为——痰热内扰之象。

治宜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医学心悟》

贝母一钱五分(9g)瓜蒌一钱(6g)花粉茯苓橘红桔梗各八分(各5g)

水煎服。

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燥痰咳嗽。咳嗽痰少,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苔白而干。

本证乃因燥热伤肺,灼津成痰,燥痰阻肺,肺失清肃而致。

①肺为娇脏,喜清肃濡润。若燥痰阻于气道,肺失清肃——故咳嗽、痰少而黏、咯痰不利、涩而难出;

②燥热伤津,气道干涩——则咽喉干燥;

③苔白而干——为燥痰之象。

④《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燥者润之。”

治宜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陈皮去白杏仁去皮尖枳实麸炒黄芩酒炒瓜蒌仁去油茯苓各一两(各6g)胆南星制半夏各一两半(各9g)

姜汁为丸。每服二至三钱,温开水送下(现代用法:生姜汁为丸,每服6~9g,日2次,温开水送下;亦可作汤剂,加生姜3片,水煎服)。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热痰咳嗽。咳嗽,痰黄稠,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本证乃因热淫于内,灼津成痰,痰热互结所致。

①痰热壅肺,肺失清肃——故咳嗽痰黄、黏稠难咯;

②痰热内结,气机阻滞——则胸膈痞闷,甚则气逆于上,故气急呕恶;

③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之象。

正如汪昂云:“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痰,故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必顺其气也。”(《医方集解?除痰之剂》)故治宜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本方系二陈汤去甘草、乌梅,加胆南星、瓜蒌仁、黄芩、杏仁、枳实而成。

小陷胸汤

黄连一两(6g)半夏洗,半升(12g)瓜蒌实大者一枚(20g)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瓜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痰热互结之小结胸证。心下痞闷,按之则痛,或心胸闷痛,或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本方原治伤寒表证误下,邪热内陷,痰热结于心下之小结胸证。

①痰热互结于心下,气郁不通,升降失司--故胸脘痞闷、按之则痛;

②痰热互结,肺失宣降--则咳吐黄痰、质黏而稠;

③舌苔黄腻,脉滑数,无不为--痰热之象。

治宜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滚痰汤

《泰定养生主论》,录自《玉机微义》

大黄酒蒸片黄芩酒洗净,各八两(各24g)礞石捶碎,同焰硝一两,投入小砂罐内盖之,铁线缚定,盐泥固济,晒干,火煅红,候冷取出,一两(3g)沉香半两(2g)

上为细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量虚实加减服,清茶、温水送下,临卧食后服(现代用法:水泛小丸,每服6~9g,日1~2次,温开水送下)。

泻火逐痰。

实热老痰证。癫狂昏迷,或惊悸怔忡,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闷,或眩晕耳鸣,或绕项结核,或口眼蠕动,或不寐,或梦寐奇怪之状,或骨节猝痛难以名状,或噎息烦闷,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苓甘五味姜辛汤

《金匮要略》

茯苓四两(12g)甘草三两(9g)干姜三两(9g)细辛三两(3g)五味子半升(5g)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温肺化饮。

寒饮咳嗽。咳嗽痰多,清稀色白,胸膈痞满,舌苔白滑,脉弦滑。

本证因于脾阳不足,寒从中生,运化失司,湿聚而成饮;加之肺寒,肺失宣降,津失敷布,聚而为饮。

①寒饮停滞于肺,肺失清肃,宣降失和——故见咳嗽痰多、清稀色白;

②饮阻气机——故胸膈痞满;

③舌苔白滑,脉弦滑皆为——寒饮内停之象。

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之旨,治宜温肺化饮。

三子养亲汤

《韩氏医通》

白芥子(9g)紫苏子(9g)莱菔子(9g)(原著本方无用量)

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9g),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随甘旨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过(现代用法:三药捣碎,用纱布包裹,煎汤频服,不宜煎煮太过)。

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痰壅气逆食滞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

本方原治老人气实痰盛之证。

①年老中虚,脾运不健,每致停食生湿,湿聚成痰。痰浊阻滞,气机壅塞,肺失宣降——故见咳嗽喘逆、胸膈痞闷;

②痰湿困脾,脾失健运,水谷停滞于胃——故食少难消;

③舌苔白腻,脉滑——均乃痰浊之象。

治宜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心悟》

半夏一钱五分(9g)天麻茯苓橘红各一钱(各6g)白术三钱(18g)甘草五分(3g)

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服(现代用法:加生姜1片,大枣2枚,水煎服)。

化痰息风,健脾祛湿。

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

本证多因脾虚生湿,湿聚成痰,引动肝风,肝风夹湿痰上扰清窍所致。

①肝风内动,风痰上扰清空——故见眩晕、头痛;

②湿痰内阻,胃气上逆——故见恶心呕吐;

③痰阻气滞——故胸膈痞闷;

④舌苔白腻,脉弦滑——皆为风痰上扰之征。

治宜化痰息风,健脾祛湿。

定痫丸

《医学心悟》

明天麻川贝母半夏姜汁炒茯苓蒸茯神去木,蒸,各一两(各30g)胆南星九制者石菖蒲石杵碎,取粉全蝎去尾,甘草水洗僵蚕甘草水洗,去咀,炒真琥珀腐煮,灯草研,各五钱(各15g)陈皮洗,去白远志去心,甘草水泡,各七钱(各20g)丹参酒蒸麦冬去心,各二两(各60g)辰砂细研,水飞,三钱(9g)

用竹沥一小碗,姜汁一杯,再用甘草四两熬膏,和药为丸,如弹子大,辰砂为衣,每服一丸(现代用法:共为细末,用甘草g熬膏,加竹沥mL、姜汁50mL,和匀调药为小丸,每服6g,早晚各一次,温开水送下)。

涤痰息风,清热定痫。

痰热痫证。忽然发作,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目斜口㖞,甚则抽搐,痰涎直流,叫喊作声,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略数。亦用于癫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panjk.com/afhpz/2761.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