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药材会”→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导读:今天学习何少山先生用温阳法治疗妇产科疾病的临床经验。
何少山教授从事妇科临床五十余载,形成了其独特的辨证规律与处方用药特色,尤其是对温阳法的运用,匠心独运,灵而生巧。
在治疗月经、带下、妊娠、产后等各种疾病时运用扶阳之法,根据临床表现,适当加减药物,通补奇经调经候。
何师认为奇经病变可分虚实二端,虚者脉络失养,治当补养;实者脉络不通,治宜宣通。
宗叶氏“奇经之结实者,古人用苦辛芳香以通脉络,其虚者必辛甘温补,佐以疏行脉络,务在气血之调和,病必痊愈”之说,主张以通为原则,虚则通补,实则通宣,通补结合。
通补奇经,补则应多用血肉有情之品,以填精壮奇经,通则常用芳香辛润之品,以宣痹疏达。
01清补平和以治妊
何氏女科素来善治妊娠病,认为妊娠用药必以安胎为主,养胎之法最宜清淡润和,补宜平补,益气而不助火消阴,养血而不碍胃恋湿,宜清不宜泻,宜凉不宜热。
胎漏、胎动不安是妊娠病中最为常见的,其病理主要为肾虚受胎不实,冲任不固,或气血亏损,生化无源,胞脉失养。何氏安胎方脾胃同治,疗效卓著。
药物由*参、当归身、白芍、*芩、焦白术、桑寄生、苎麻根、炒杜仲、菟丝子、淮山药、沙苑子、甘草组成。
方中*参、白术、淮山药健脾益气以固胎;桑寄生、杜仲、菟丝子、沙苑子,补肾壮腰以系胎;当归身、白芍、生地滋阴养血荫胎;加*芩清热安胎,以制补气温阳之偏。
全方益肾健脾,平补阴阳,适用于各类的先兆流产及习惯性流产。
何师取法先祖,加以发展,尤其善用胶艾及制大*。
若患者出现胎漏之证,习用阿胶、艾叶炭,二药合用,温经养血止血,配合墨旱莲、藕节,清热凉血,安胎止漏;对于艾叶炭,何师一般只用2g,且中病即止,一方面遵胎前宜凉之古训,另一方面阿胶、艾叶久用易伤胃气。
临床中何师亦善用大*治胎漏,特别是对于B超提示宫内妊囊旁见液性暗区者,认为久漏必留瘀,而制大*一味,既能化瘀止血,又能除燥存阴,使胎不被热灼,故屡建奇功。
对胎漏不止、精神紧张者,何师认为多由心火偏旺所致,常以*连配制大*,清火宁心安胎,每获良效。
何师也非常重视免疫因素引起的胎漏、滑胎,尤其是ABO血型不合,常在安胎方的基础上加制大*、绵茵陈、焦山栀清热解*,另配以西洋参养阴清热安胎。
妊娠病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用于妊娠恶阻的何氏定呕饮,此方适用于冲任之气逆乱,血不养肝,肝气上逆犯胃之恶阻,选用药物有煅石决明、桑叶、炒白芍、焦白术、*芩、绿梅花、砂仁、苏梗、当归身等,全方养血清肝,和胃降逆,选药清纯和平,配伍得当,屡试不爽。
02补虚袪瘀清恶露
产后恶露不绝,本非临床多发病,但随着药物流产的广泛开展,药流后恶露不绝,已成了妇科常见病、多发病。
清代沈金鳌谓“半产者则犹之采砍新栗,碎其肤壳,损其皮膜,然后取得其实,以其胎脏伤损,胞系断坏,而后胎至堕落,故小产当十倍调治。”
可见流产对人体的影响比正产大,故流产后恶露不绝及胞衣不下的发病率亦远远高于正产。
根据药流之特点,何师认为,冲任气血的虚损及冲任气血的瘀滞,同为药流后诸血证的病理基础,故治疗立法,既要补其不足,亦要损其有余,最终达到冲任气血调和,胞宫藏泻有度。
何师一般将其分为瘀血内阻、冲任虚损、肝经血热三型治疗。
03验案
案一:先兆流产
徐某,30岁,干部,初诊日期:年11月28日。经过2月半,末次月经9月9日。既往曾流产2次,均发生在停经2~3个月。
染色体检查正常,排除母儿血型不合及免疫因素。此次孕后曾用中西药保胎,孕50天时,B超示宫内见孕囊、胚芽及原心搏动,即停药。但停药1周又有漏下,胎漏时断时续,延日2旬,终不见止,随转来何师处就诊。
刻下见漏红色暗,腰脊酸痛,小腹隐痛,苔薄微腻,边有齿印,脉形沉细而滑。
B超检査:宫内活胎,胎盘位置正常,胎盘边缘见5.0cm×3.5cm×2.7cm大小液性暗区。
拟诊:先兆流产。
中医证属胎动不安。屡孕屡堕,责之虚损,肾失所固,胞失所养。
治拟温肾健脾,养血止血安胎。
方用阿胶珠12g,艾叶炭2g,*参15g,白芍10g,熟地炭9g,焦白术10g,*芩15g,桑寄生10g,苎麻根10g,菟丝子15g,制大*9g,藕节15g,炒杜仲12g,墨旱莲12g。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1月3日:投3剂后胎漏即止,腹痛亦愈,经B超复查宫内液性暗区略有缩小,约5.0cm×2.2cm×1.0cm大小,患者仍较紧张,原方去艾叶炭、藕节,加*连、炒酸枣仁、淮山药。
再诊,孕已3月余,诸恙均轻,效不更方。后B超复查,宫内液性暗区逐渐消失,仍当巩固,防蹈覆辙,服药至孕5月。
案二:乳蒸发热
陈某某,女,27岁,年7月7日初诊。
患者6月10日足月分娩,产后七天乳蒸发热,经抗炎治疗后热退。
刻下时属夏季,被抬入诊室,棉被覆盖,畏寒怕冷,左半身举动不遂,语音低微,大汗淋漓,中脘隐痛,便溏纳呆,干呕恶露未净,腹软无压痛,舌淡,苔薄白,脉虚细,证属脾肾阳虚,卫表不固,急拟参附加味。
处方:红参5g,炒*参12g,熟附片5g,炮姜炭5g,焦冬术10g,茯苓10g,酒白芍10g,淮山10g,化龙骨30g,煅牡蛎18g,炙草5g。
次日由家属转告,汗出已少,精神稍振,便次亦减,再拟温中和胃,以上方去附子加*芪,先后共诊6次,服药10剂而化险为夷。
案三:崩漏
单某某,女,46岁,年2月26日初诊。
近年余来月经量多如崩,迭经治疗效鲜,终经2月6日,后期2天,量或多或少已二旬,尚在外院急诊,诊为功血,投清热凉血之剂,血量反增,就诊于何老。
诉腰酸头昏,畏冷,动辄血下,卧则少,舌淡苔白,脉细小,证属肝脾藏经失司,血去阴伤,阴损及阳,治拟益气温阳,滋阴固冲。
处方:清芪30g,熟附片炭5g,炮姜炭5g,阿胶珠12g,艾炭5g,生地炭12g,血余炭12g,仙鹤草30g,化龙骨30g,煅牡蛎18g,炙草5g。
复诊,血量明显减少,色淡,点滴将净,阳气渐回复,再宗前意,固摄冲任,诸症皆瘥。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扶阳名家治验良方》,赵丹丹、王发渭、魏素丽、杨建宇主编,学苑出版社出版,.12。
品牌传播企业专访
投稿合作请添加:-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