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峰岭
日前,由北京晨报社主办的“乡村休闲·新鲜品味”系列读者体验活动第七站以“乡村·漫生活”为主题,晨报读者走进房山黄山店村。在距离市区两小时车程的黄山店村,已经看不到昔日矿山开采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平坦干净的乡村公路、设施完善的观光景区、乡土气息浓郁的民宿和与之配套的乡村艺术嘉年华活动、无公害果蔬。
坡峰岭磨盘红柿点染素色山景
进入冬季的坡峰岭,显现出北方山体特有的冷峻。北京晨报读者到访当天,云层浓厚,清冷无风,满山的黄栌树已经褪去彩叶,枝杈分明,树下、路边的岩石露出层页岩特有的肌理,受到造山运动的影响,这些岩石或齐刷刷倾斜向上,或大块大块地裸露出清晰的纹理“骨感”,不过,在灰褐色的山坡上,北京晨报读者还是惊喜地看到一两株柿子树,挂满枝头的橙红色柿子为这幅初冬山景图增添了一抹暖色。
在黄山店村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北京晨报读者走进坡峰岭景区。据介绍,坡峰岭海拔落差米,红叶观赏面积约亩,景区建有6公里环山步道,开业近10年来,观景设施不断完善,已经成为北京市民游山玩水的热门景点。就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坡峰岭红叶节期间,周末客流量一度达到3万人/天。不少游客除了观赏满山红叶,还为了品尝景区内,独有的特色美食。
北京晨报读者在位于山脚的红色背篓餐饮部看到,石头房屋的门额上着“豆腐坊”“磨房”等字样。据介绍,为了让游客深度体验坡峰岭,景区为游客提供地道的石磨豆浆、冰糖山楂汁、特色大包子、饸饹面等。红叶节期间,10元一碗的饸饹面,一天能卖出多碗,供不应求。
原汁原味的景区特色不仅体现在美食上,还表现在景观设计理念上。北京晨报读者注意到,一些景区临时装置,都是用金黄色玉米搭建成的,景区内甚至放置了一辆装满高粱秸秆的手扶拖拉机……这些都构成了游人的独特记忆。
桃叶谷山村民宿传递乡邻亲情
为了进一步感受黄山店村农业休闲文化,北京晨报读者来到坐落于两山之间的桃叶谷民宿。
走过干净的街道,又经过一段缓坡,北京晨报读者一行人来到桃叶谷4号院。这是一座典型的农家宅院——原石砌墙、页岩做瓦、木门木窗。进到屋中,身穿围裙的民宿管家早已为众人备好了黄芩茶,打开了空调、地暖,让行人感到了家的温暖。屋中陈设简单实用,原木色桌椅透出轻松随意的亲切感,起居室左右两侧分别是卧室,其中一间卧室还保留了北方特有的炕铺。北京晨报读者围着管家不停询问,有的干脆直接询问起预订价格、联系方式等。
据介绍,黄山店村转型生态旅游之前,村集体曾长期以开采销售石灰石为主要收入来源,虽说借此脱了贫,但环境污染带来的压力也日渐加大。自年开始,黄山店村逐步转向乡村旅游。年,借助全村整体搬迁至新村的契机,村委会收购了村民房产,在原址基础上改建成民宿,对外营业。经过不断尝试,最终确定村企合作模式,引入专业运营公司对黄山店民宿进行开发运营。
通过引入专业运营管理,当地村民在接受严格的培训考试后,成为民宿管家,这不仅带动了村民就业,村民身上自然流露的热情也成为黄山店民宿品牌的一部分,质朴的民风民俗无形中提高了民宿产品的口碑效应和入住率。为了把乡土特色做深做透,黄山店民宿还引入了火盆锅——用砂锅炖煮豆腐、五花肉、干菜等当地食材,味道醇厚。据介绍,这道菜已成游客冬季入住的理由之一。
在黄山店村,除了桃叶谷,还有姥姥家、云上石屋、黄栌花开等特色民宿品牌。截至目前,黄山店民宿出租率达80%,周末或节假日则出现“订不上”的火爆场面。
民俗乐皮影戏等休闲项目丰富山村旅游
离开清净的小院,与热情的民宿管家道别后,北京晨报读者来到村委会所在地,这里有专为游客准备的各种游戏项目和特色小吃。
推铁环、跳房子、踢毽子、皮影戏……这些充满怀旧色彩的娱乐项目,焕发出游客孩童时的记忆,不论老少,游客纷纷兴致勃勃投入其中。挂满冰晶的糖葫芦、如云如丝的棉花糖,还有香气四溢的烤红薯、热气腾腾的煮玉米、炸响声中的爆米花……看似寻常的街巷小吃,在这个冬季的小山村里,仿佛裹上了一层幸福的味道,令每位游客乐而忘返。
尽管已是初冬时节,但是,在黄山店村,北京晨报读者体验到了丰富的休闲项目,这让久居都市的人们获得了一份源自大山的轻松与闲适。昔日的矿区变成了景区,转型休闲农业后,黄山店村的生态旅游产业和特色民宿产业做得有声有色。全村多人,约90%的劳动力直接从事旅游及民宿服务业,人均月收入达到元,在这里,民宿复购率高的管家成为当地受人尊敬的职业农人。
“过去靠山吃山是破坏性的坐吃山空,如今还是靠山吃山,靠的是打造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产业的新吃法,不仅让村民过上了舒心日子,还为子孙后代留下来一笔生态财富。”黄山店村有关负责人说。
北京晨报记者张晓莉王纪辛/文
赵熔董俊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