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什么?怎么种?种植资金从哪儿来?种植风险怎么规避?一直困扰着山区群众,成为农户增收的拦路虎。
彭镇常喜安村位于彭镇西部山区,距离镇*府13公里,全村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户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4亩,主导产业以玉米为主,产业结构单一。
年,宜君县人民*府印发关于宜君县中医药产业发展奖补办法的通知为常喜安村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为了能够让全村老百姓早日脱贫致富,县人大代表李世碧认为当地植被茂密,野生中药材遍布山区,发展中药材种植应该是一条不错的致富路,她将自己的想法同村两委主要负责人进行了沟通,在她的提议下村两委通过开展产业调研、召开代表小组讨论会等方式,和群众一起商讨,理清产业发展思路,最终决定尝试发展中药材*芩种植。
李世碧说,自己是农民代表,就要带头参与、带头推动、带头示范发展产业。短短的10天时间她走访了全村户村民,对于有劳动能力、有种植条件、有技术基础的农户,李世碧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做工作,引导他们转型,种植中药材,并与他们签订收购协议,但大多数群众还是心存顾虑不愿种植。为了打消群众的后顾之忧,她自己牵头成立了宜君县金色土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将自己家的余亩土地全部种植*芩,并3次组织群众外出参观考察,学习经验和技术。为了解决群众购买籽种困难,她自掏腰包为村民垫资余元,始终把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李世碧积极引导村民加入合作社,进行药材种植,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技术指导,平台集中销售,村民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在她的影响下合作社现有社员16户86人,其中贫困户1户3人。通过“支部+企业+合作社+大户”的生产模式,与宜君县本草堂药业有限公司签订药材种植收购合同,保证了*芩的销售。她又和乡亲们商量着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延长产业链,面对规模化种植中药材缺土地、缺资金等问题,她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与镇*委*府和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得到了大力支持,资金问题解决了,土地流转逐步提升,李世碧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传统农业的困境,逐步摸索出一条依靠中药材产业脱贫致富的路子来。
人大代表作为全镇农业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实践者,能够扛起责任,主动作为,通过行使闭会期间职权的形式提出意见建议,经过镇人大主席团讨论交于镇*府转办。今年,在镇*委、*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在镇人大主席团的积极组织下,从常喜安村中药材种植中吸取经验,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依托彭村优厚的自然环境,清河、前清河穿村而过,紧邻包茂高速、西延高速和国道,更有彭祖养生福地之美誉,种植中药材的条件得天独厚。目前已流转土地亩,采取“村*支+村集体+企业+大户”的种植模式,主要种植*参、丹参和*芩,初步计算可实现产值万元,可实现利润万元。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充分挖掘彭祖养生文化资源,镇*委、*府计划实施彭镇康养示范村建设项目,将彭村清河打造成全县集种植、加工、仓储、交易、康养、旅游为一体的中医药产业谷。在前清河组建设仙草园项目,项目用地亩已流转到位,涉及农户20户,其中贫困户4户,采摘园用地目前已落实到位,涉及农户12户,其中贫困户2户,每家建1个陆地采摘园,同时规划建设木亭3个,步道米,建设一个㎡的生态停车场、休闲亭及1个垂钓园。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改善彭村人居环境,带动康养旅游、第三产业发展,增加30个就业岗位,个临时务工岗位。康养示范村的建成将成为我镇首个融合健康和旅游产业的复合产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农家乐及民宿的开发可将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民生产经营效益。(石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