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随着“三农”工作重心的转移,宁夏固原市隆德县按照宁夏*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9大产业布局,围绕固原市4大产业定位,优化存量、扩大增量、提升质量,着力构建特色高效农业,为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提供强大动力,力争全年农牧业增加值达到6.9亿元,增长3%。
创建冷凉蔬菜产业发展区
“回乡创业这两三年来,县委、县*府从土地流转、拱棚搭建、水路基础设施,订单销售等方面给予了我们很多的优惠*策和帮助,去年种植的多亩小番茄和辣椒等冷凉蔬菜就收入了万元,同时也带动当地户老百姓户均增收元!”宁夏金隆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志仁笑得合不拢嘴,言语间满是感激之情。
去年,赵志仁在隆德县渝河流域的联财镇流转土地亩,种植小番茄和辣椒尝到了甜头,今年,他又在甘渭河流域的温堡乡流转土地近亩,继续种植小番茄和西瓜、辣椒等冷凉蔬菜瓜果。目前,该基地已基本完成拱棚搭建,本月月底即将开始播种。
隆德县海拔高、气候冷凉,年平均气温5.3℃,昼夜温差大,在渝河流域和甘渭河流域的川道区素有种植蔬菜的传统。近年来,隆德县按照“因地制宜、依水布局、集中连片、设施与露天并重”的发展思路,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市场”的经营模式,着力打造渝河、甘渭河流域冷凉蔬菜产业区,构建种植、收购、加工、冷藏、销售于一体的冷凉蔬菜产业链。
与此同时,隆德县渝河川道区的的沙塘、神林、联财3个蔬菜种植示范乡镇的冷凉蔬菜基地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拱棚搭建工作。其中,由兰州介实农业有限公司搭建的10个占地50亩的大跨度拱棚已开始覆膜,即将开始小番茄的点播。
蔬菜育苗
“今年我县将建成沙塘、神林、联财3个蔬菜种植示范乡镇,打造联财恒光、沙塘新民两个千亩永久性蔬菜基地。”隆德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柳志星又具体介绍,该县将带动发展联财、张楼、辛平、新民等18个种植示范村,新增设施蔬菜亩,扶持发展蔬菜产业园区17家,创建神林介实、温堡杜堡“四好”蔬菜园区2个。
据了解,隆德县今年将继续大力引导培育农户在甘渭河川道区发展蔬菜产业,积极谋划发展全县第二个蔬菜产业集聚区,全县预计种植冷凉蔬菜5万亩,带动全县老百姓增收1元。
构建草畜产业发展新格局
位于隆德县北片乡镇的张程乡和杨河乡是隆德县仅有的两个回民聚居乡。走进这里,只见家家户户宽敞的砖瓦房内,新款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门前或屋后的圈舍内,膘肥体键的育肥牛、基础母牛俨然成为村民的“自助提款机”。
“10年前我从固原农校毕业后,在外打工两年挣的钱还不足以娶个媳妇呢!”杨河乡红旗村80后小伙冯银龙笑着回忆说,年,一次偶然回家的机会,看到村口墙头上“赶着*牛奔小康”的宣传标语,便萌生了养牛的念头。于是在信用社贷款2万元,养了6头本地*牛,没想到年底纯收入达到了1.8万元。怀揣着这些收入,冯银龙从此走上了发展草畜产业的康庄大道。
眼下,存栏达到头的冯银龙联合村里的9户养殖大户,借助县委、县*府推行的“出户入园”*策,推进养殖设施化、品种良种化、生产规模化、管理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打造宁夏优质肉牛养殖示范基地的思路,流转土地25亩,全力建设标准化园区。
“目前,我县肉牛饲养量近8万头,养牛群众达到2.8万户,占农村人口60%。”隆德县畜牧中心主任庞*宝介绍,今年,隆德县以张程乡和杨河乡为基础,坚持以标准化养殖为引领,示范乡村建设为抓手,加快肉牛养殖产业增量扩规,将建成张程、杨河、温堡、凤岭4个肉牛养殖示范乡,以此辐射发展观庄田滩、沙塘锦屏等30个肉牛养殖示范村。
同时,隆德县将选优品种,建成渝河北山集中连片万亩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全县种植青贮玉米10万亩,补栏基础母牛0头,实施“见犊补母”00头,通过“草畜结合、以草定畜”原则,形成“家家种草,户户养牛”的产业链格局。
绘就中药材产业发展蓝图
春风过后,六盘大地万物复苏,沙塘镇北源和神林乡观音村等个8千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陆续开始播种。
位于六盘山下的隆德县素有“高原绿岛、天然药库”的美誉。近年来,隆德县以六盘山道地中药材*芪、*参、秦艽等为主导品种,资源修复与人工种植相结合,采用“企业+科技+基地+农户”的发展思路,在全县广泛种植中药材,每年种植规模近3万亩,药材加工企业达到20多家。
中药材产业
这几天,随着气温的回升,大地逐渐解冻,隆德县弘瑞元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敢峰正组织工人起苗,忙的热火朝天。“这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药材市场行情逐渐向好,去年种植了多亩中药材,纯收入就达到了万元。”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今年他又流转了多亩地,计划移栽*芪、*芩等道地中药材,预计今年收入会更上一层楼。
据悉,该县将招商引进上药集团、广州香雪等药企成立产业联合体,建设板蓝根颗粒生产线,促进中药材产业转化增值,打造六盘山道地名优中药材基地,构建道地种植、中药加工、成药制造、康养保健于一体的中药材产业链。
“这亩*芩规范化种植基地,就是我们招商引进的上药集团的基地,我县今年的目标就是通过中药材种植,让核心区的老百姓年均收入达到0元,全县人均达到元,总产值达到3.8亿元。”隆德县科技局副局长张科指着眼前的基地,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打造马铃薯产业新高地
“上个世纪60、70年代,要不是洋芋(马铃薯),我们的父辈早都饿死了。我自己也是从小吃住洋芋长大的,所以对这个东西有着深厚的感情。”48岁的潘跟平是隆德县好水乡人,怀揣着这份特殊的感情,加上着灵活的头脑和踏实苦干的精神,前些年成立了瑞平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专业从事马铃薯种植和贩运生意,逐渐成为隆德县行业内小有名气的老板。
潘跟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己仅去年就在好水乡和观庄乡流转了1多亩地种植马铃薯,亩均纯收入元以上,带动周边农户务工收入达到0元。今年他又流转了0多亩地,保守估计,纯收入将达万元以上。
据了解,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马铃薯脱*种薯三级繁育体系,扩大一级种薯示范推广,加快科技创新、建设种薯基地,提高种薯质量,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今年,隆德县引进宁夏佳立马铃薯产业有限公司,投资万元在观庄乡大庄村建设六盘山马铃薯高新科技示范园项目。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生产优质脱*马铃薯原原种万粒,原种1万吨,一级种薯10万吨,商品薯30万吨,总产值5.9亿元,纯收入达4.1亿元。
“我们今年通过企业带动和示范推广,不断提升全县马铃薯种薯生产量和储备量,为周边县区及南方马铃薯冬作区、中原马铃薯二作区提供优质种薯,有效提高马铃薯脱*种薯应用率和推动优良品种更新换代步伐。”隆德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雍玮基告诉记者。
马铃薯产业
同时,隆德县将充分发挥自然隔离条件好,传*媒介少,土壤中钾元素的含量高,适合马铃薯生长的气候优势条件,坚持“种薯繁育、鲜薯外销、淀粉加工、主食开发”并进的发展路子,以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建设为抓手,以提高单产为目标,以龙头企业(合作社)为带动,立足区域资源优势,突出重点乡、重点村,采购原原种2万粒,建立原种繁育基地0亩,向农户免费发放1万粒。
此外,该县将建设一级种薯繁育基地4.5万亩,推广一级种薯面积5万亩,使全县马铃薯种薯脱*化率达到85%、品种专用化率达到80%,种植标准化率达到70%,切实推进马铃薯产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打造以六盘山西麓阴湿区为主的马铃薯种薯繁育产业带。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张国凤见习记者:王梦妮
本文来源:中国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