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心法寒热错杂用药直诀

张仲景,这位中医方剂史上的巨匠,他创制的寒热药共用经典方剂,成为了中医宝库中的璀璨明珠。那么,这些方剂中寒热药的配伍究竟遵循着怎样的规律呢?在深入研读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后,我们发现张仲景对于寒热错杂证,以及某些纯寒、纯热证,有着独特的处理手法。他巧妙地采用了药物的性味和功用全取的寒热并治法,使得药物在方剂中既能发挥寒药的清热作用,又能发挥热药的温阳效果,从而达到调和阴阳、平衡寒热的目的。同时,张仲景还善于对某些药物进行特殊处理,只取其功用而非性味,这被称为去性取用法。通过这样的配伍,他能够充分发挥药物的特长,避免其不良反应,使得方剂更加精准、有效。此外,张仲景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反佐法,对某些药物只取其性味而非功用。这种方法能够增强方剂的整体效果,使其更加符合病情需要。综上所述,张仲景在创制寒热药共用经典方剂时,灵活运用了寒热并治、去性取用和反佐法三种组方方法。这些方法不仅体现了张仲景的卓越医术,也为后世的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寒热并治法

该法是针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为寒证和热证同时存在的寒热错杂证,需要寒热并治而采取的寒热药共用组方方法。其重要特点是:遣药组方时,药物的性味和功用全取。

寒热在表、里和半表半里1.表寒里热证例:《伤寒论》大青龙汤由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组成。方中温热药麻黄、桂枝、生姜解表散寒,寒凉药石膏清热除烦。2.表热里寒证例:《金匮要略》竹叶汤由竹叶、葛根、防风、桔梗、人参、桂枝、附子组成。方中寒凉药竹叶、葛根发散风热,温热药桂枝、附子固护里阳。3.半表半里兼表寒证例:《伤寒论》柴胡桂枝汤由桂枝、黄芩、人参、甘草、半夏、芍药、大枣、生姜、柴胡组成。方中寒凉药柴胡、黄芩和解半表半里(少阳邪热),温热药桂枝发散风寒。4.半表半里兼里寒证例:《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由柴胡、桂枝、干姜、瓜蒌根、黄芩、牡蛎、甘草组成。方中寒凉药柴胡、黄芩和解半表半里(少阳邪热),温热药桂枝、干姜温里祛寒。寒热在脏腑1.脏寒腑热证例:《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由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细辛、半夏、杏仁、大黄组成。方中温热药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寒凉药大黄通利大便,泄胃热。2.脏热腑寒证例:《伤寒论》黄连汤由黄连、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组成。方中寒凉药黄连清心除烦,温热药干姜、桂枝温散胃寒。寒热在同脏例:《金匮要略》小青龙加石膏汤由麻黄、桂枝、芍药、细辛、甘草、干姜、五味子、半夏、石膏组成。方中温热药桂枝、细辛、干姜、半夏温肺化饮,寒凉药石膏清肺热(肺中寒饮郁热)。寒热在同腑例:《金匮要略》桔皮竹茹汤由桔皮、竹茹、大枣、生姜、甘草、人参组成。方中温热药生姜温胃阳,寒凉药竹茹清胃热(胃寒郁热)。寒热在异脏例:《伤寒论》栀子干姜汤由栀子、干姜两味药组成。方中寒凉药栀子清心除烦,温热药干姜温脾散寒。寒热在异腑

例:《伤寒论》乌梅丸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方中寒凉药黄连、黄柏清胃火,温热药干姜、细辛、附子、桂枝、蜀椒温肠寒。

去性取用法该法主要在治疗某些纯寒、纯热证时应用。即用大队温热药治疗寒证时,选用少量寒凉药于其中,则此药的寒性去,功用仍保留;用大队寒凉药治疗热证时,选用少量温热药于其中,则此药的热性去,功用仍保留的一种组方方法。其重要特点是:遣药组方时,对某些药物但取其功用,非取其性味。寒药去性取用例:1.《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由大黄、附子、细辛组成。方中温热药附子、细辛温阳散寒,寒凉药大黄为去性取用,即其寒性被附子、细辛之热性革除,保留其泻下通便之功用。2.《金匮要略》瓜蒌薤白白酒汤由瓜蒌实、薤白、白酒组成。方中温热药薤白、白酒通阳豁痰,寒凉药瓜蒌实为去性取用,即其寒性被薤白、白酒之热性革除,保留其化痰散结之功用。热药去性取用例:1.《金匮要略》木防己汤由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组成。方中寒凉药石膏、木防己清热利湿,温热药桂枝为去性取用,即其热性被石膏、木防己之寒性革除,保留其通阳行水之功用。

2.《伤寒论》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由黄芩、芍药、甘草、大枣、半夏、生姜组成。方中寒凉药黄芩清热止利,温热药生姜、半夏为去性取用,即其热性被黄芩之寒性革除,保留其降逆止呕之功用。

反佐法是一种精妙的中药配伍技巧,它在治疗热证时巧妙地加入寒性药物,而在治疗寒证时则加入热性药物。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利用药物的“性味”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从而达到相反相成的治疗效果。在组方时,反佐法的特点是重视药物的性味,而非其直接的功用。以《伤寒论》中的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为例,其组方中的附子、干姜等热药能够逐寒回阳,而苦寒的猪胆汁则作为反佐药,起到引阳药直达阴分的作用。这种搭配使得热药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避免了对阴分的伤害。在《金匮要略》的黄土汤中,热药附子温中扶阳,而黄芩的苦寒作为反佐,有效地监制了附子的刚燥之性,使得附子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避免了其副作用。此外,反佐法还能用于行气、行血和降下等方面。例如,在薏苡附子败酱散中,微用附子作反佐,借其辛热而行郁滞之气;在王不留行散中,反佐干姜、川椒之温热而行血瘀;在柏叶汤中,反佐柏叶、马通汁之苦寒,使上溢之血抑之使降,引之使下,从而达到止血的效果。综上所述,反佐法是一种极具巧妙和实用价值的中药配伍方法。通过灵活运用反佐法,中医能够在治疗各种疾病时实现药物的最佳组合和利用,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深度好文计划#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panjk.com/afhpz/671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