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采用六经辨证,有一些比较独特的说法,比如“合病”、“并病”、“两感”,由于没有确切的定义,现在有滥用的趋势。很多人在讨论医案的时候,会根据症状辨出三经、四经、以至于五经合病。细读伤寒原著,只有三阳篇有合病、并病,最多就是三阳合病,三阴篇没有任何关于合病并病的论述,所以,有必要搞清楚什么是合病?什么是并病?有人可能会说,那就没有三阳和三阴同时得病吗?有的!三阳与三阴同时受病在《伤寒论》中称为“两感”,参《伤寒论·伤寒例》:“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乾、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讝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则荣卫不行,府藏不通,则死矣”。由于近代的《伤寒论》都是节本,没有“伤寒例”,没有“可与不可篇”,导致出现一种声音,“伤寒例”不是仲师所写,说的就像自己亲眼所见一样。为什么唐宋以前的大医家无人质疑“伤寒例”?中医人喜欢拿仲师给王仲宣预测二十年后眉落而亡的故事宣传中医的神奇,能治未病,能预知生死,却又把有是证用是方说成是辩证的 ,那问题来了,仲师是以王仲宣的何证为标准给人预测的生死?都说《桂林古本伤寒论》是伪书,为什么书中给“太少两感”开出的大青龙加附子汤,给“阳明太阴两感”开出的大*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给“少阳厥阴两感”开出的当归附子汤,很多中医人都说好用?那这些算不算仲师法脉?可以思考。
个人认为,对合病、并病的论述,元代医家赵嗣真最为 :“合病者,二阳经或三阳经同受病,病之不传者也。并病者,一阳经先病,又过一经,病之传者也。且如太阳阳明并病一证,若并而未尽,是传未过,尚有表证,仲景所谓太阳证不罢,面色赤,阳气怫郁在表,不得发越,烦躁短气是也,犹当汗之,麻*桂枝各半汤。若并之已尽,是为传过,仲景所谓太阳证罢,潮热,手足汗出,大便硬而谵语者是也,法当下之,以承气汤。是知传则入腑,不传则不入腑。所以仲景论太阳阳明合病,只出三证如前,于太阳阳明并病,则言其有传变如此也”。
合病是指两阳经或三阳经同时受邪发病,《伤寒论》中除“二阳合病”,即太阳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少阳阳明合病之外,还有“三阳合病”。
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芩汤;若呕者,*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条:“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从以上四条合病条文可以看出,虽然三阳合病,必自下利,但不能将下利视为阳明病,不然条的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就无法解释。也不能将呕视作少阳病,不然33条就无法解释,变成了太阳与少阳合病。
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汤”。阳明病是“喘而腹满”,太阳病是“喘而胸满”,部位偏太阳,宜麻*汤。
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阳明病的症状重于太阳、少阳,所以白虎汤主之。
条:“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虽然也是三阳合病,但不能用条的白虎汤,因为条的腹满身重、面垢、谵语,明显侧重阳明,所以用白虎汤清阳明之热。本条三阳合病,但欲眠睡,目合则汗,明显侧重少阳,宜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之。
从以上合病条文可以看出,古人没有合方,而是挑主要矛盾去治,哪一经的问题重就治哪一经。所以葛根汤证的合病一定是恶寒发热的太阳表证重,承气汤证的合病一定是阳明里证重,*芩汤证的合病一定是少阳证重,条的三阳合病是阳明病重,条的三阳合病是少阳病重。回头再看25条、26条,这两条虽然没有冠名“太阳阳明合病”,没有必下利,但明显在太阳病的基础上,出现了阳明病的脉证,两条都是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但25条以太阳病为主,桂枝汤主之,26条出现大烦渴不解,阳明病为主,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并病是指一阳先病,症状未罢之时,又出现另一阳的症状。虽然也是两经症状同时存在,但是有先后次序,在一经病变的基础上又出现一经的病变,代表了病情的发展。合病是二阳或三阳同时发病,没有先后次序,不代表病情的发展。
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不得越,其人短气,但坐,更发汗则愈”。宋版条文太长,这是康平本条文,更容易看出一开始是太阳病,但种种原因,发汗不彻底,因转属阳明,出现了发病症状的先后次序。
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由28条与本条可以看出,二阳并病专指太阳阳明而言。但是,如果太阳证不罢,或是小发汗,或是更发汗,总之是解表则愈。如果太阳证罢,则是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说明仲师治疗二阳并病,有表先解表,表解才攻里。
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 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条:“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条:“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三条太阳少阳并病,除了误治成结胸的条文之外,都是“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既“慎不可发汗”,又“慎勿下之”,更没有用柴胡类方治之,说明仲师对此也没有好办法,只好求助于针灸。但是,从选择大椎、肺俞、肝俞、期门这些穴位来看,大椎、肺俞与太阳有关系,肝俞、期门虽然是肝经的穴位,但是肝胆相表里,与少阳也有关系,属于太阳少阳同治。
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本条虽然没有注明“太阳少阳并病”,但是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符合并病的特点,所以归入并病的行列。因为证候为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少阳的权重大,与小柴胡汤治之。
一得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