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加半夏干姜白术汤治疗胃痛案二则
一、病案
案一、
陈某,男,46岁。
一诊(/6/23)
主诉:上腹疼痛4日。
现病史:患者4日前饮酒后出现上腹疼痛,因惧怕西医胃镜检查而寻求中医治疗,现症:上腹痛呈持续性,不剧烈,大便溏粘日1-2次,稍口苦,无恶心呕吐,溲黄,舌淡胖苔薄白,脉滑数。腹部脂肪多,颜面皮肤油腻。
诊断:慢性胃炎,黄芩加半夏干姜白术汤证。
黄芩20g,炒白芍30g,生甘草15g,大枣20g,姜半夏20g,干姜6g,炒白术20g。5帖。
医嘱:胃肠镜检查(拒)
二诊(/6/28)
胃痛显减,大便仍溏,余同前。
继用上方,5帖。
三诊(/7/26)
上药后胃痛除,近几日饮食不慎出现胃脘不适,泛酸,屁多,大便先干后溏不畅,要求再次中药治疗,舌淡苔薄白,脉滑数。
改用半夏泻心汤,善后巩固。
姜半夏10g,黄芩10g,黄连6g,干姜3g,党参10g,生甘草6g,大枣15g,7帖。
再次嘱咐需胃肠镜检查。
随访(/8/9)
上药后胃痛,泛酸均消除。
/8/7胃镜: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慢性胃炎伴糜烂。肠镜:结肠息肉(已摘除)。
碳13呼气试验:阳性。
先服用西药杀幽门螺杆菌治疗,中药暂停。
案二
唐某,男,36岁。
一诊(/6/21)
主诉:反复上腹胀痛1月。
病史: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胀痛,自服药物少效(具体不详)而来诊,现症:上腹胀痛,嗳气泛酸,口干饮多,便溏,日2次,睡差,胃口精神正常,舌红苔薄白腻,脉细弦。
诊断:慢性胃炎,黄芩汤加半夏干姜白术证。
医嘱:胃肠镜检查(拒)
处方:(免煎颗粒剂)黄芩15g,炒白芍15g,炙甘草12g,大枣20g,干姜10g,姜半夏15g,炒白术15g。7帖。
二诊(/7/12)
因工作原因未及时复诊,上药后上腹痛明显好转,最近几日复发,现症:上腹隐痛,嗳气泛酸,大便较前成形日2次,口干饮多,纳可,舌红苔薄白腻,脉细弦。
继用上方,7帖。
三诊(/8/17)
上药后上腹痛消除,偶见泛酸嗳气,大便或干或溏,日1-2次,睡差,舌红苔薄白,脉沉弦。
考虑,上腹痛已消除,改半夏泻心汤治疗,善后。
(免煎颗粒剂)黄芩10g,黄连3g,炙甘草6g,大枣15g,干姜6g,姜半夏10g,党参10g。7帖。
二、体会
黄芩汤记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笔者将此方生姜改为干姜再加白术改为黄芩加半夏干姜白术汤,治疗以“热痛”为主症的胃肠疾病。
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
一是疼痛症,如胃痛或脐周疼痛或小腹痛等,此症用芍药治疗,
二是热性症,如口苦口干,咽痛口疮,易汗,烦躁失眠,烧心等,此症用黄芩治疗,
三是胃肠升降失调症,如过于上逆的恶心嗳气泛酸,过于下泄的肠鸣、便溏、腹泻等。此类症可视为太阴虚寒,水饮内停出现各类病症,用半夏、干姜、炒白术、甘草、大枣治疗。
此方与半夏泻心汤、黄连汤方方证相似,病机上虽都属寒热错杂状态,但本方以疼痛为主症,半夏泻心汤以痞满为主症,黄连汤悸动上冲(饥饿时心慌,头晕等)为突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