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症选择中药

节浅谈寒热

寒热辨证,中医术语,系八纲辨证(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为中医辨证学的基本纲领)的具体内容之一。八纲辨证的特点在于把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整体性、确定性与相关性。寒热是用以辨别疾病病因病性最基本的两个纲领。寒证是感受寒邪或体内阳气不足时所表现的证候。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以冷、淡、稀、润、静为特征。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气亢盛阴液不足时所表现的证候。发热、恶热喜凉、口渴欲冷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稠、小便短*、大便干结;舌红苔*,干燥少津,脉数。以热、赤、稠、燥、动为特征。寒热错杂是指同一病人同一时间即有寒证的表现,又有热证的表现。是一种寒热同时并见的复杂病理现象。在临床上即可表现为不同部位,也可表现为同一部位的寒热错杂。寒热转化寒证转化为热证是先出现寒证,后出现热证,热证出现之后,寒证随之消失。热证转化为寒证是先出现热证,后出现寒证,寒证出现之后,热证随之消失。寒热真假真热假寒: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产生机理是阳盛格阴,临床表现:真热——可见身热恶热,烦渴喜冷饮,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而干;假寒——四肢厥冷,但却不欲近衣被。根据其阳热闭郁而致手足厥冷的特点,又把它叫作“阳厥”。真寒假热: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产生机理是阴盛格阳,临床表现:真寒——可见精神萎靡,形体倦怠,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假热——仔细分辨,面虽红,但如妆,或游移不定;口虽渴,但喜热饮,饮量不多;身虽热,但喜近衣取暖;脉虽大,但无力。格阳於上:面红,口渴;格阳於外:身热,脉大。鉴别真假:是假像的出现多在四肢、头面、体表;而脏腑,气血,津液方面的变化多反映疾病的本质。是假像究竟和真象不同,宜仔细观察。虚实鉴别实热——是以热邪盛为主,故以壮热、烦渴、神昏、谵语,或腹满胀痛拒按,大便闭结;舌红,苔*厚燥,脉数或洪数。虚热——是以阴液虚损为主,故以消瘦、疲乏、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口燥不欲饮;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实寒——是以寒邪盛为主,故以怕冷,四肢厥冷,脘腹冷痛剧烈;苔白滑,脉沉弦。虚寒——是以阳虚不足为主,故以面色白,形寒肢冷,倦怠懒言,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苔薄白润,脉细迟或微细。寒热辨证,乃是中医之根基之一,诸位有心者当时时学习,日日复习,一定要熟记于心,铭刻在大脑中。懂寒热者,一般不会犯根本性错误。不懂寒热,或者寒热弄反,则不是救人,而是害人。如伤寒初起,用银翘解*丸,温病初起,用麻*汤,就是害人。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这种情况,一般很少见。自学者,不必因为这个而产生畏难情绪,大家学常规的就行。中医上,寒热分辨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叫做投石问路。如问诊歌诀,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一句就是投石问路。一般人吃药,喜欢闷着头吃,医生让吃就吃,加重也吃,长时间吃某个药,不换药也吃,反正医生的话就是圣旨,这是不对的,中医看病,其实是和病人合作的过程,通过病人的药物反应,然后不断的修改,完善治疗计划,以至于 痊愈,尤其是疑难杂症,虚实夹杂,寒热夹杂的情况下,更需要病人的吃药水平,吃药水平高的人,一吃就知道这个药对不对路,就会告诉医生,这是最准确的情报,方便医生调整治疗的战略计划。那么寒热的准确的明辨,最终还是药物的投石问路,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标准,所以,你看老中医开药,一般都是先开三副,一般都是先吃三副药回家试试,然后根据吃药反应,在进行下一步,此之谓中药的药方,会经常加减,这就是根据身体的变化和患者吃药的反应,随时调整计划,使得治疗计划更加符合变化的身体情况。只有主观符合客观,这个时候,治病才能成功,不仅仅治病,任何的事情,主观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你的计划,方案,办法,策略,必须符合实际情况,才能成功,否则就是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就会失败。所以,中医看病,最反对的就是主观主义,不管病人的实际用药反应,一概按照医生既往的治病经验来处理,或者按照医生自己的判断来处理,比如,病人骨折,刚开始需要温通化瘀,,,这个时候,云南白药,七厘散,舒筋活血片,等温通化瘀类的药,效果立竿见影。所谓筋得温则柔,得寒则急。那么时间长以后,如果淤堵还没有去,淤久必热,这个时候,一些医生不顾实际,还是用温通化瘀的药,则无异于火上浇油,如果这个时候换成大*蛰虫丸一类清热化瘀,则效果可能出乎意料。所以,寒热分辨最准确的办法便是,投石问路。因为,寒症遇热药减轻,遇寒药加重。如果吃完某个药,感觉舒服,说明寒热至少对了。如果吃完马上加重,那么寒热就反了、不管医生的理论多么的正确,身体说了算。加重的病情,一般情况下都是寒热反了。这就需要中医的辨证,而不是经验主义,或者教条主义,而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这就是,中医看病,一定要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所以,才需要和病人的紧密配合,随时得到实际的情报。如果病人闷着头一直吃药,把医生的话当做圣旨,那就很容易出问题,这个病一旦跑偏,医生也不知道情况,下一次还是按照这个方子开。于是病人越吃越重,,没办法, 用脚投票,换一家再看,,然后还得重新辨证,,这样几年下来,病情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治,一般医生接手几次,感到头疼,很多医生直接让病人另请高明了。。。于是,很多人就是十几年,几十年的求医问药,比如云南白药基本温性,对于跌打损伤初期,效果立竿见影,这个不再复述。实践已经证明。对于寒性淤堵,效果也显著。但是,对于久病淤堵转热者,很多则无效,或者加重,因为那个时候,是淤久生热。投石问路,是中医辨证寒热的一个简单有效办法。当然需要医生相当的用药水平,病者对药的体会。不要吃了那么多药,问啥感觉呢?然后说,没顾得上体会,不知道。中医治病如打仗,情报最重要,望闻问切,都是获取情报,病人的身体反应,是最能体会实际的情报。中医八纲辩证,不仅中医者需要懂,求医者也需要懂,否则你吃反药而不自知,岂不是 ?求医者要辨别良医庸医,要懂得八纲辩证,要学会吃药。如此,用心体会,学习,一场大病下来,自然就是久病成医。如果一味闷着头吃药,大夫让咋吃就咋吃,也不管加重减轻,你都坚持吃下去。一般情况下,病情加重就是药不对症了。切记切记。当然病情痊愈过程中的暂时加重,也有特殊情况,也要牢记,中医在对付疑难杂症,虚症病人的时候,需要攻补兼用,单用攻法,患者身体虚的受不了,这个时候,不得已就需要补,一进补,正气足了,这时候,可能一些人会有关门留贼之患,病情有点加重,当然,遇到这种情况,良医会考虑进攻,病情会很快缓解,整体上前进一大步,这是重症患者的情况,但是整体趋势是减轻,不是加重。一般情况下,都是越来越轻。比如,一个小孩子风寒感冒发烧,庸医用冰块降温,忽然发现,等一会儿孩子发烧更猛,身体发烫,脸蛋发红,这种情况,庸医可以给你解释, 是排*,第二,流感严重,不是我的错,是疾病太严重。其实是因为孩子伤寒而发烧,而冰块是寒气,源源不断进入体内,加重伤寒,过阳明经又转成热症,于是高烧不退,如果继续这样以寒治寒,那么接下来孩子可能会抽风,中医叫做肝风内动。热*进入营血,身体还会起红斑,疹子,如果不改策略,继续以寒治寒, 可能孩子永远有后遗症,甚至更严重的后果。甚至还有家长信奉自然疗法,认为烧烧更健康,不用用药,那么邪气直入脏腑营血骨髓,畅通无阻,很可能成为重症。外感病,尤其是重流感,比如新冠这类瘟疫,一旦寒热搞反了,后果不堪设想。?关于伤寒和温病的基本区分伤寒属于寒症,刚开始怕冷比较重。温病属于风热,怕冷不是很明显。伤寒初期,和风寒感冒差不多,但是症状重,清鼻涕,怕冷,发热,头疼。温病,一般初期,发热,头疼,咽喉痛,*鼻涕,也有的直入里症,高热不退。今天讲的核心,还是寒热,一定要学会体会寒热。这样才能久病成医。所有中成药,中草药,又有禁忌症,包括针灸,艾灸,都要点到为止,天下万事,适可而止,过犹不及,诸位切记切记,不可极端。如常见的九味羌活颗粒,为解表剂,具有疏风解表,散寒除湿功效。用于外感风寒挟湿所致的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重而痛、肢体痠痛。你如果没有湿,用这个体内会燥热,一般风寒感冒,葱姜汤就行,或者风寒感冒颗粒也行。本药中虽有生地*和*芩之寒,但究以辛香温燥药味为主,有伤阴劫液之弊,故风热表证和里热亢盛以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金盏银盘,甘、淡,平。清热解*,活血散瘀。岗梅味苦、微甘,性凉。三九胃泰,是寒还是热?它是对付风热为主的。但是中医对付风热初起多用银翘散。关于牙痛及对症下药中成药方牙痛常见的有风火牙痛,胃火牙痛,前者遇热加重,阵阵作痛,牙龈不肿,中医多用银翘散加减,后者牙龈肿痛,甚至脸颊肿痛,遇热加重,清胃散加减。但还有一类牙痛很少见,教条主义的医生,会误治。一个是寒包热牙痛,参见张锡纯之医学衷中参西录里面有详细介绍。一个是肝火导致的牙痛,口苦,舌苔靠后*腻。中医一定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坚持辩证思维。普通人学中医,想要快点的话, 的原则就是以某个疾病为中心而展开学习,这样的学习,非常的灵活,所谓带着问题学,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简单直接有效,比如,风寒感冒之中成药风寒感冒颗粒,,风寒咳嗽,通宣理肺丸,风火牙痛,银翘解*丸,风热感冒,银翘解*丸,当然前提是辨证准确。所以,中医好学吗?也好学。把中医几百年总结的牙痛知识,拿过来就行,不用自己去钻研,这就是学习的威力。。。那么现在把牙痛的知识告诉大家,有心者,很快就可以学会。牙痛的辨证分析:本病多因风火邪*侵犯,伤及牙体及牙龈肉,邪聚不散,气血滞留,瘀阻脉络而为病;或胃火素盛,又嗜食辛辣,积火与新热互结上冲,或风热邪*外犯,引动胃火,循经上蒸牙床,伤及龈肉,损及脉络而为病;或由于肾阴亏损,虚火上炎,灼烁牙体及牙龈,令骨髓空虚,牙失荣养,致根脚浮动而隐痛。辨证首先辨牙痛的虚实,属何脏腑。牙齿位于口内,属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之脉入于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之脉入于下齿,故本病与肾、胃、大肠等脏腑关系密切。实证,多由于风火邪*侵袭,或胃火上蒸,伤及牙体及龈肉所致;虚证,多由于肾阴亏损,虚火上炎,牙失荣养所致。故临床辨证,大致分为风火牙痛、胃火牙痛及虚火牙痛三种类型。总的治疗原则为疏风清热,泻火止痛,或滋阴益肾,降火止痛。

风火牙痛:

牙齿疼痛,呈阵发性,遇风发作,患处得冷则痛减,受热则痛增,牙龈红肿。全身或有发热,恶寒,口渴。舌红,苔白干,脉浮数。

疏风清热,解*消肿。

1.主方薄荷连翘方(王德镒《中医耳鼻喉科学》)

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竹叶12克,绿豆衣12克,知母12克,生地*15克,薄荷6克(后下),牛蒡子10克。水煎服。

2.中成药银翘解*丸

胃火牙痛:

牙齿疼痛剧烈,呈持续性锐痛,牙龈红肿较甚,或出脓渗血,肿连腮颊,牙齿明显叩痛,有松动浮起感,局部臖核肿大压痛。全身可见发热头痛,口渴引饮,口气臭秽,大便秘结。舌苔*厚,脉象洪数。

清胃泻热,凉血止痛。

1.主方清胃散(李呆《兰室秘藏》)加味处方:*连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牡丹皮12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升麻6克。水煎服。若胃腑积热,大便秘结。加大*以通里泻热。若肿连腮颊,加板蓝根、蒲公英、紫花地丁等,以清热解*。若胃火上蒸,灼伤血络,齿龈出血,宜选加鲜芦根、西瓜翠衣、竹叶、绿豆、丝瓜络、金银花,以清胃凉血。

2.中成药

牛*清胃丸

虚火牙痛:

牙齿隐隐作痛或微痛,牙龈微红微肿,久则牙龈萎缩,牙齿浮动,咬物无力,午后疼痛加重。全身可兼见腰酸痛,头晕眼花,口干不欲饮。舌质红嫩,少苔,脉细数。

滋阴益肾,降火止痛。

1.主方知柏八味丸(吴谦《医宗金鉴》)加狗脊处方:熟地*15克,山茱萸12克,山药15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牡丹皮12克,知母10克,*柏12克,狗脊15克。水煎服。如兼有脾虚者,宜用左归丸,以滋阴补肾健脾。

2.中成药

(1)知柏地*丸

(2)六味地*丸

另外还有寒包热牙痛,外寒内热,防风通圣散加减,肝火牙痛,龙胆泻肝汤加减。

那么上面就是常见牙痛的知识,可以很快的学会它。自古以来,中成药是很方便的,很多病都有相应的中成药。

比如咳嗽的中成药:风寒咳嗽--通宣理肺丸,风热咳嗽--银翘解*丸。

诸位好奇怪,这个银翘解*丸可以治疗好多的病。。。对滴,中医就是这样的。风燥咳嗽--川贝清肺糖浆,风火咳嗽--上清丸,蛇胆川贝液。脾虚咳嗽--补中益气丸,肺虚咳嗽--玉屏风散,肾虚咳嗽--肾气丸等。

汗症中医辩证:

(一)卫气虚弱证

1.主要症状多汗。

2.辨证要点恶风,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倦怠乏力,或易于感冒,或头晕目眩,或面色萎*等。益气固表,敛营止汗;可选用桂枝汤与四君子汤合方。

(二)阳虚不固证

1.主要症状多汗。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手足厥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全身汗出,或汗出如水,或畏寒怕冷,或形体肥胖,或面色萎*,或心悸,或胸闷等。

温阳固表,调和营卫;可选用桂枝加附子汤与四逆加人参汤合方。

(三)阴虚热扰证

1.主要症状多汗。

2.辨证要点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苔薄*,脉沉细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潮热,或唇赤颧红,或口舌生疮,或失眠,或女子月经不调,或男子遗精等。

滋补阴津,凉血止汗;可选用增液汤与清骨散合方。

(四)郁热伏结证

1.主要症状多汗,大便干结。

2.辨证要点口渴,舌质红,苔*燥,脉沉滑或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手足汗出如水珠,或周身汗出,或面色红赤,或恶热,或烦躁,或口苦等。

清泻盛热,行气降逆;可选用白虎承气汤。

(五)阳虚郁热证

1.主要症状多汗。

2.辨证要点手足不温,舌质红,苔薄*,脉沉弱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畏寒怕冷,或头痛,或面色赤,或口干欲饮水,或心胸烦热,或牙龈肿痛,或咽喉肿痛,或口腔溃疡,或气喘,或倦怠乏力等。

益气助阳,清解郁热;可选用竹叶汤与附子泻心汤合方。

(六)气阴两虚证

1.主要症状多汗。

2.辨证要点倦怠乏力,口干咽燥,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心悸,或心烦,或急躁,或少气,或面色不荣,或低热,或恶风寒,或口干欲饮水,或咽干,或大便干结等。

益气固表,滋阴退热;可选用生脉牡蛎汤。

(七)瘀阻津溢证

1.主要症状多汗。

2.辨证要点肌肤甲错,舌质黯红瘀紫,苔薄*,脉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汗出甚于夜间,或心胸烦热,或肌肤不热,或肌肤冷,或失眠,或多梦,或面色晦黯,或低热,或口涩,或口干欲饮水等。

活血化瘀,敛津止汗;可选用桃红牡蛎汤。

(八)营卫不和证

1.主要症状多汗。

2.辨证要点舌质淡红,苔薄,脉无变化。

3.可能伴随的症状右侧汗出,或左侧汗出,或上半身汗出,或下半身汗出,或肌肉跳动,或肌肉麻木,或手指震颤等。

调和营卫,固护营阴;可选用桂枝汤、玉屏风散与牡蛎散合方。

有兴趣的话可以先从这个汗症学习入手。以上资料,仅供学习参考,具体辩证以中医医师辩证为主。切记切记。老年以后,多是虚实夹杂,多症候共存,阴阳两虚,辩证当非常谨慎,全面把握。主次兼顾,切不可单打一,顾此失彼,手忙脚乱, 一塌糊涂,越治越乱。所以,当下功夫学习中医八纲辩证,六经辩证,四诊,脏腑辩证,,中医治法,方剂等基础,这样才能对付复杂多变的杂症。抽丝剥茧,解决疑难杂症。人生在世,外求不得,当内求诸己。学习不难,难在立志。志不立,万事不成。上午之资料仅限于学习症候。中医的根本在中医四诊八纲等基础。症候分析的前提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中医思维去分析症候。如果用普通思维去分析症候,甚至去试药,这是坚决反对的。切记切记。磨刀不误砍柴工,生命的事情,不可操之过急。沉下心去学习,切不可急躁冒进。中医思维是辩证思维,它是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思维习惯,普通人思维是形而上学为多,多是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看问题,很多庸医也是这样子看问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panjk.com/afhzp/1974.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