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所说的病证,我行医20余年来,一共只见过两例。
案例15岁发病,来时已病20余年,北京、医院用平肝息风、化痰通络、活血等法均不效,听人介绍,来我处诊治。患者除了头不自主运动之外,无症可辨。我采用郑钦安的学说,用四逆汤法,初用一剂显效,可再随症加减治之,患者服了几个月,还是原样。因为看病,患者全家都和我成了朋友,对我也十分信任,可我 却没把病给治好,感到十分对不住患者,对不住患者的父母,因为我心里特别清楚,孩子有病,对一家人意味着什么……
案例2苗某,女,40岁,舞蹈老师,年9月19日来诊。头不自主运动3月余,头不停向左扭动。自述刚起病时,头转向左侧,复不了位,经一大夫手法复位和针灸1次,患者当时因听见复位时脖子“咯吧、咯吧”的响声,加上针刺时害怕,头遂开始不自主高频率地向左转动,并越来越重,颈部两侧肌肉因转动过频而肿痛,多方求医问药不效。失眠,特别害怕,讲病时边哭边讲,怕病越治越坏,情绪激动,越讲越悲观,声泪俱下,呈狂乱状,并严重焦虑,有时汗出,脚冰冷,大便1日1次,小便正常,月经量少色暗,舌质暗红,苔白略腻,左脉沉无力,右脉弦。
辨证过程患者虽头摇日久为主症,但此时精神狂乱、悲观哭泣、失眠、焦虑等精神异常表现突出,急则治标,先让患者能睡,情志可控为要。辨为太阳(脖子动、肌肉痛有风、寒之象)少阳(精神焦虑、哭,右脉弦,肝气不舒)少阴(脚冷)合病兼蓄血证(其人如狂),方用柴胡桂枝龙牡汤合四逆汤、桃核承气汤加减。处方:柴胡10g,黄芩10g,桂枝15g,白芍15g,龙骨20g,牡蛎25g,附子10g,干姜10g,甘草15g,大黄6g,桃仁10g,牛膝10g。3剂,每日1剂,煎2次(首煎不少于69分钟,二煎40分钟)。
服上方3剂,于9月22日复诊。一见面,如换一人,患者面带微笑,已能平静叙述病情,睡觉明显好转,特别是精神由悲观转为乐观,守方又用9剂。
9月30日复诊,头摇明显好转,但出现咽部不适、胸闷,遂去附子、干姜,加半夏厚朴汤。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桂枝15g,白芍15g,生龙骨25g,生牡蛎25g,桃仁10g,大黄8g,半夏15g,厚朴10g,茯苓20g,苏叶10g,甘草10g,7剂。
10月7日复诊,我惊奇地发现,患者从进门到诊断、开方、等抓药,半个多小时内,头只轻轻动了两三下……
患者走后,我激动得再也忍不住了,写下了这个医案。这病实在太难治了!病现在虽还没有完全治愈,可目前情况已经算是一个小的奇迹……
通过辨治此案,我更加明白中医人为啥把张仲景称为“医圣”!再次体会了《伤寒论》六经辨证、方证辨证的神奇魅力!再次验证了李可老前辈的真言——顽证痼疾,师法仲景!
本文节选自《卫生室的经方故事》。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卫生室的经方故事》,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扫码或点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简介
这是一位长年工作在乡村卫生室的医生平时所记录的经方案例故事,没有过多的理论阐述,更没有什么花哨的噱头、点缀,质朴真实,鲜活生动,干货满满,别开生面,读后让人耳目一新,获益匪浅,不得不由衷地钦佩,为这位乡村医生的智慧和坚守点赞!为中医经方的疗效喝彩!
作者简介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高龙镇石牛村集体卫生室中医师,基层经方实践者。
编辑推荐
医不在名,有效则中。
END
中医出版好书从不会埋没版权声明本文来自《卫生室的经方故事》,作者王彦权。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欢迎投稿唠嗑。●卫生室的经方高手——患者是 的老师:一张治疣妙方●卫生室的经方高手——“同病异治”疗心悸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