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奇汤,出自李东垣《兰室秘藏》卷上。具有祛风清热止痛之功效。主治风热挟痰上壅,头痛眩晕,眉棱骨痛。炙甘草(夏月生用)、羌活、防风各三钱,酒黄芩(冬月不用,如能食,热痛者加之)一钱。
本证乃因风邪侵袭头面,清阳郁遏所致,故用风药羌活、防风祛风升阳,黄芩清泄郁热,甘草清热和中缓急。
泻黄散,出自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又名泻脾散)治脾热弄舌。藿香叶(七钱)山栀子仁(一钱)石膏(五钱)甘草(三两)防风(四两去芦切焙)上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
选奇汤治疗风热挟痰上壅,但是从药物组成及剂量看,炙甘草,羌活,防风都是温性,且用三钱,清热的药独用黄芩,且只用一钱。到了冬月,连黄芩也不用,那就剩下了羌活,防风,甘草。
泻黄散是治疗脾热弄舌的,里面的甘草就不说了,霍香温性也罢,不考虑了,独防风一味用四两之多。有点不太好理解的。
清热的,为什么加这么多温性的药?
单纯火热之证,一味清热,容易冰伏邪气,导致清热不彻底。就像一堆东西如麦秸秆,特别是比较多的时候,着火后,用水往往浇不透,需要翻一翻,才能真正把火浇灭。
若是其它原因导致的火郁之证,比如痰湿,湿热,血瘀,气滞,外寒等等,单纯清热就更不行。不仅要清热,还需或化痰湿,或活血化瘀,或散外寒等。
选奇汤风邪侵袭头面,清阳郁遏所致,所以应该是清阳郁遏为主,化热为辅,不信你看,冬月之时,连黄芩也不用,仅用羌活,防风,甘草,不就是治疗外感风寒的吗!清阳郁遏。当然如果真的以内热为主,黄芩之量必然要加大,羌活,防风之量必然要减小。
泻黄散,脾热,脾胃伏火,重用防风,有医家认为是传抄有误,我觉得是有道理的。真正的热证,在清热之时,稍佐温热之药,防止冰伏邪气,也是可以理解的。用防风就类似于把浇水过程着火的麦秸秆再翻一翻。当年在学校听王付老师讲课时,王老师就说,用龙胆泻肝汤,可少加干姜,黄连解毒汤也是如此。
热的表现比如高热,面红,局部热,局部肿等,不一定就真的是热。听说同事孩子高热,用热毒宁,我就深不以为然。用西药就西药了,我不反对,但我不赞成,把中药当西药用,把脉就不说了,如果连中医的问诊,看舌头都没有,最好还是别用中药。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欬上气。弗治,包括不治疗或不恰当的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