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无巧不成书,前天上午刚发了《黄芩汤和黄芩潜阳汤》一文,介绍了黄芩潜阳汤的由来和组方原理,到下午就有两个用黄芩潜阳汤治疗的患者来复诊,并且两个都取得了出乎病人意料的效果。昨天我已经介绍了其中一位失眠的案例,今天介绍另一个案例。
,吴某某,男,40岁,眼干鼻干口干一周,晚上临睡时最重,爱着急,入睡困难,白天乏力没精神,纳可,头不舒服,大便可。
舌淡红苔薄白干,左弦硬热,右弦数。
我问徒弟:这是什么病?是外感病还是内伤杂病?
徒弟:他才得病一周,乏力没精神,头还不舒服,应该是外感病。
我:对,是外感病。是什么外感病呢?
徒弟:他眼干鼻干口干,属于温病中的燥病吧?
我:怎么治?
徒弟:桑杏汤行不行?再加麦冬、石膏、生地之类的药,养阴清热。
我:温病中有一个病,叫秋燥。秋燥的卫分证,主要表现是:有外感症状的同时,伴有口、鼻、咽以及皮肤干燥——与这个病人很像。
但秋燥一般发生在秋天,现在是春天,也有秋燥吗?
当然,我们在临床中不要太纠结、不要太死板,春天也可能有燥病——就象冬天也可以用香薷饮治小儿感冒发烧一样(参见:年冬小儿感冒发烧特点病案8则)。
有是证用是方,你用桑杏汤加石膏、麦冬、生地,也是可以的,也会有不错的疗效。
但我认为,这还是一个伤寒,原因有两个:
1、他眼干鼻干口干,临睡时最重——这是阳不入阴,是少阳病,是少阳枢机不利;再加上,他还入睡困难,更说明是阳不入阴;
2、眼鼻口,以及整个面部,都属于阳明经,眼干鼻干口干也可以是阳明经的热证,用葛根芩连汤来治疗。
所以,这是一个少阳阳明合病,我们可以用黄芩潜阳汤合上葛根芩连汤来对证治疗。
处方:黄芩15白芍9甘草9生地50麦冬18五味子9葛根24黄连9石膏30西洋参6,加大枣2个,3剂。
,复诊:
眼干鼻干嘴干明显好转——用病人的话来说:“你这三付药效果太好了,尤其是那个第一付药,吃完了这么舒服呢!”。入睡难好转,爱着急减轻,白天精神好了,但还是觉得乏力,胃对应的后背胀……
上方加减,继续调理中。
文后还有话说:
中医和西医不同,中医有很多学派。每个学派,各成体系,各有所长,各自适合治不同的病,没有对错和高下之分;就算同一个病,各自的理解、治法和处方、用药也不同,并没有一个唯一正确的治法,比如:对于上面这个病,温病和伤寒的理解不同、辨证不同、治法不同、处方和用药都不同,但我相信都会有效果,都会治好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