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金匮要略》对中风的研究创造了多个首次:首次用“中风”作为杂病病名;首次提出“半身不遂”;首次提出中风分证;首创风引汤、侯氏黑散等方治疗中,如果说《黄帝内经》架构了中风病机理论体系,《金匮》则在《内经》的基础上首次建立起中风诊疗体系,为后世中风临床研究奠定基础。《金匮要略》对中风研究的贡献与影响丁元庆,陈哲,等[摘要]结合临床对《金匮要略》中风证治进行分析研究,其内容主要涉及中风病名、病因病机、证类、治法方药等。该书论述中风字数虽不多,却已构建起中风诊疗体系。《金匮要略》对中风研究主要有以下贡献:①创立中风病名,准确描述其临床特征,并确定为中风诊断条件;②明确邪伤营卫的中风病机;③强调中风病在络脉;④提出中风在络、在经、入腑、入脏的临床分证,成为中风定位标准;⑤创制中风方剂,发明风药通络治法,将扶正达邪、养血祛风、镇潜降逆、清热降火、辛润通络等治法用于中风临证,历久不衰;⑥创造性地建立起中风诊疗体系,特别是对中风分证的表述准确,切合临床,对中风治疗与判断病情及预后具有指导作用。《金匮要略》(《金匮》)详细记述了中风病名、特征、病因病机、分类、证治方药等内容。《金匮》对中风的研究创造了多个首次:首次用“中风”作为杂病病名,一直沿用;首次提出“半身不遂”,并用作中风诊断标准;首次提出中风分证,昭示其病位有浅深轻重之异;首创风引汤、侯氏黑散等方治疗中风,从而初步形成中风诊疗体系。《金匮》以《黄帝内经》相关论述为基础,开中风临床研究之肇端,影响至今。1提出中风病名,记述中风特征
《金匮》提出中风病名,记录其临床表现及特征,统一研究基础。1.1确立中风病名
《金匮》提出:“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中风使然。”《内经》中已有类似中风病证的记载,如暴厥、煎厥、大厥、仆击、偏枯、风痱等,其中多数内容为后世认同,但未能阐发各病证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自《金匮》提出中风病名并初步建立起诊疗体系以来,《内经》所提出的上述病名,除“风痱”被《备急千金要方》引用外,余则已不再沿用。1.2创建基本术语,描述中风特征
基于详尽的临床观察,发现并记录中风临床症状,并创建相关术语加以描述。如“半身不遂”“但臂不遂”“肌肤不仁”“即重不胜”“即不识人”“舌即难言,口吐涎”等。鉴于中风临床表现十分复杂,《金匮》将其特征概括为“喎僻不遂”,从而突显中风特点。中风临床特征不外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语言不利、口舌歪斜、神志异常等,并且猝然发病。以上描述准确简练,故一直被沿用,彰显《金匮》中风研究之生命力。中风病名自汉代沿用至今。由于《金匮》对中风病名的表达准确而为历代医家沿用,形成了统一的认识与稳定的研究基础。尽管后世对中风认识存在分歧,也主要是在病因病机层面,对中风临床表现的认识始终不离《金匮》。中风病名的创立及其内涵的准确无误,保证了古今医家在研究中风时,其研究对象始终一致,使得历代研究成果具有延续性、可比性与可信性,成为可借鉴的宝贵资料。2阐述病因病机
2.1正虚不固,外邪入中
正虚邪入中风发病。《金匮》曰:“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正虚邪袭,络脉受损,突出强调邪气入中,明确正虚邪中发病观。2.2邪伤营卫是中风病机
营卫失常招致风邪入中。《金匮》曰:“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强调营卫损伤,正虚邪入致病。营卫失常是中风发病基础。《金匮》中风以外邪立论,强调营卫失常致病。营卫能固护肌表,御邪于外;在内能煦养脏腑百骸,正气旺盛,则邪不能害。营卫失常,卫不固外,邪从外入;营卫不调,气化失司,邪自内生。基于营卫失调,将外邪侵袭、络脉受病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对中风病机的完整认识。强调营卫失常、络脉空虚与中风发病相关,是《金匮》中风的又一贡献。基于《内经》理论,强调卫气失常导致中风发病,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中风论》说:“病在卫气……中风日久,卫气必衰。”《医门法律》曰:“风入荣卫,即邪气盛而本气衰……故知四肢不举者,荣卫之气,短缩不行所致也。”明确中风主症肢体无力,病机责在邪犯营卫。后世多将《金匮》中风归于外风。然而,外风内风皆为风,风即是气。由此便回到《内经》“百病皆生于气”的发病观。中风发病责在气机逆乱,其责在脏腑经脉受病,营卫气血失常。病因虽有内外之别,但临床表现一致,则发病机制大同小异,因而,外风内风旨在强调病因不同,这是审因论治之需要,同时揭示中风病因多端。2.3阐述“喎僻不遂”的发生机制
基于正虚邪中发病观,阐明中风“喎僻不遂”的病机。《金匮》曰:“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已知,中风临床表现纷繁,病机复杂,上述寥寥数语,便已阐明“喎僻不遂”的发病机制。2.4提出中风病位在络脉
2.4.1基础病变在络脉《金匮》将中风的基础病变定位在络脉。强调“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其基本病机,也为中经络、中脏腑分类法奠定基础。中风由中络到中经,乃至入腑、入脏,意在揭示病位浅深与病情轻重及相互转化。
2.4.2营卫失调与络脉病变密切相关络脉遍布周身,运行营卫气血。《金匮》将络脉病变与营卫失调关联,从而形成了营卫失调、络虚邪痹、经脉不通、气血失和的中风病机理论。迄今,对临证与新药研发仍有指导作用。
3中风分证,
洞察本源
基于中风临床所见,将见症纷繁复杂的中风分为四个证类。提出“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对此,后世医家认识不一,若结合当代已知的解剖学知识,便能证实其记录、描述与分析之 且实用。3.1中风分证简洁实用
中风病位浅深不一,临床表现繁杂。《金匮》提出在络、在经、入腑、入脏的分证方法。这是中医对中风最早的临床分类,面对纷繁复杂之中风临床表现,有执简驭繁之用。自汉至今一直沿用,说明其认识的准确与划分之合理,因而切实可行。3.2洞察本源,准确实用
中风分证符合神经解剖学知识。《金匮》中风分证看似杂乱,但若结合颅神经解剖学,便很容易理解这些内容。这些症状分别是感觉传导束、皮质脊髓束或大脑、脑桥等损伤的特征。如肌肤不仁是感觉传导束路受损导致的感觉障碍;即重不胜是锥体束或皮层运动区受损导致的运动障碍;半身不遂、喎僻不遂常见于内囊、基底节区受损等;舌即难言、口吐涎常见于脑干、内囊受损等;即不识人是脑干至皮层等受损;但臂不遂则可见于运动皮层及放射冠受损。在尚无解剖学知识的时代,《金匮》描述的中风症状,却已察同别异,难能可贵。上述症状主要是由大脑前循环区域的神经损伤所致。因其发病猝然,故多见于急性前循环脑血管病。3.3络、经、腑、脏分轻重
若感觉与运动相比,则运动障碍更重要,故邪气入经较之邪在于络为重。舌乃心窍,言为心声,而难言、口吐涎是脑干、颅神经及其核团或相应传导路受损,因而与运动障碍相比,则难言、吐涎的“邪入于脏”为重。人神最贵,故“即不识人”为病最重。以上描述,首先说明《金匮》所述中风其病在脑,其次发现不同脑区损伤症状各异,进而借助络经腑脏区分病位浅深、病情轻重。3.4提出中风分证标准
《金匮》所述中风邪气在络、在经、入脏、入腑时的不同临床表现,涉及运动、感觉、语言、神志功能等方面,而上述功能失常是中风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这些术语表达准确,用词贴切,揭示中风病情、病位之不同。根据症状差异判断中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为后世医家所沿用,以致逐步形成了中经络、中脏腑的临床分类方法,最终成为中风分证标准。有关中风病位虽然存在争论,但并无重大分歧。主要是对在络、在经、入腑、入脏的认识。根据审证求因的辨证方法,很难从中风在络、在经、入脏、入腑的临床表现中去推究这些症状属于何脏何腑,以致后世医家见仁见智。此处之络、经、腑、脏,并非藏象之经络脏腑,而是借络、经、腑、脏以阐述病位与病情。4中风证治经验
基于上述对中风病机的认识,提出扶正祛邪、养血散风、清热降逆、重镇潜降、辛润通络等治法,在此基础上创制侯氏黑散、风引汤、续命汤等。4.1创中风扶正祛邪治法
根据正虚邪中之病机,建立扶正达邪治法,首创风药与人参、当归、炙甘草等配伍。用风药疏散外风,用人参、炙甘草、当归益气养血,以扶正达邪。4.1.1祛邪善用风药风药治中风是《金匮》开创之举。所用风药主要有菊花、细辛、防风、桂枝、麻黄等。已知风药不独散风,又能疏利气机、疏调营卫、疏通血脉、通络宣痹,故亦可用于内风证治。如今风药已经成为中风临证常用药。
4.1.2巧配伍用风药风药经配伍,既无辛温助热之弊,也无发散太过之嫌;散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辛散祛邪,而无寒热之偏,不凝滞,不助热。如侯氏黑散重用菊花,另配伍细辛、防风、川芎、桂枝。营血不足易受风邪,故养血才能祛风。辛散祛风达邪之菊花、细辛、麻黄与当归配伍,血行则风灭,散风兼能活络。《古今录验》续命汤以麻黄汤散风寒,加人参、当归、炙甘草益气养血;石膏辛甘大寒,既能清热,又能制约麻黄、桂枝之温燥。辛散宣达风邪,甘温益气补中,祛邪不伤正,补虚以助祛邪。风引汤在大队泻热重镇安神药中配伍桂枝、干姜、炙甘草等,辛温散邪;又用苦寒之大黄降泄下行;龙骨、牡蛎、紫石英重镇降逆。辛散不致浮越,镇逆不致沉凝。辛散上升,镇潜为降,升降配伍,调和气机。风引汤用大黄、滑石、石膏、寒水石与桂枝、干姜配伍。寒能清热,辛温开达,疏利气机。中风用风药,一能辛散调气。辛散之品可以疏发透达,能调畅气机。《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风药辛散,能够疏利气机、调达肝气。风病皆由气生,故调气便能治风。二能辛润通络。辛能通络,发端于《内经》,《金匮》风引汤用桂枝、细辛、干姜辛散温通,调卫气、通脉络,符合病在络脉的病机认识。
4.2扶正用人参、当归
4.2.1人参补气扶正《金匮》首用人参于中风证治。续命汤、侯氏黑散在诸风药疏风散邪之同时,配伍人参扶正以助达邪,切合正虚邪入病机。人参、炙甘草为补气之佳品。补中益气,建中助运,脾胃健运,营卫化源有继,气旺则邪气易于发散。且人参散邪无闭门留寇之嫌。《奇效良方》涤痰汤“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方中即配用人参,扶正救危,当师法于《金匮》。
4.2.2当归、川芎养血散邪当归味辛甘性温,养血补虚,又能行血散风,调气活血。用于正虚邪中之病证颇为适宜。川芎、当归是《金匮》治疗血病之常用药对,合用则补中兼散,寓散于补。外感风邪,治当疏风,而养血便能疏风;内伤中风,养血活血则能调气通络。迄今,当归、川芎仍为中风常用要药。
4.3重镇潜阳,平肝息风
侯氏黑散、风引汤大量应用重镇之品,为后世重镇潜阳、平肝息风治法和处方的创制提供借鉴。侯氏黑散以祛风散邪之菊花、细辛、防风、川芎、桂枝,配人参、当归、白术、茯苓、干姜益气养血、扶正达邪;用牡蛎、矾石重镇潜降;桔梗利肺调气、宣达卫气;黄芩苦寒清肺泻热,且能制约风药之温燥。风引汤用大黄、石膏、寒水石、滑石清热降火,牡蛎、龙骨、紫石英重镇潜降、平肝息风;桂枝、甘草、干姜辛甘温通,能通阳开郁、疏通脉络;赤石脂、白石脂收敛潜降,欲护其虚。牡蛎、龙骨、紫石英皆为当今临床常用重镇药,诸药既能重镇潜阳、平肝息风,又能收摄潜敛。肝阳上亢、肝风妄动用之颇宜;阳气不振,虚阳妄动,多汗虚衰,用之潜敛收摄。《金匮》首先立足外风证治,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