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五月,气温回暖。农民朋友们也开始忙碌了起来,近日,记者一行深入高平市原村乡对黄芩种植致富带头人张永新进行了一次访问。
“黄芩根可入药,茎叶可制茶,黄芩茶源于‘神农尝百草’,现如今是我们老百姓致富增收的‘黄金’茶。”见到记者,正在田间忙碌的张永新随即打开了话匣子,侃侃而谈。
“上董峰村位于高平西部林区,气候土壤条件独特,山林资源丰富,仅野生中药材就有76种,尤以黄芩居多。年,自己和妻子乔红梅筹资承包了亩荒地引种黄芩,邀请专家技术指导,引进优质种苗,用了近三年的时间逐步解决了黄芩成活率不高的问题。种植问题解决了,制茶工艺又成了自己心头事儿。”张永新对记者介绍说,“传统方式制成的茶条外形参差不齐,茶汤的色泽、口感‘卖相’不好,很难拿到市场上去销售。为此,自己多次前往南方学习制茶工艺,‘土洋结合’后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采茶、鲜叶、杀青、揉捻、炒茶、烘焙、提香等工序,做出的黄芩茶汤色金黄明亮,口感爽滑,独具特色。”
“过去茶文化是南方人的天下,北方的黄芩茶很难打开市场。”忆及初期黄芩茶推广的艰难,乔红梅不无感慨,“特别是黄芩茶作为药茶,很难被市场接受,我们就一家一家送,请大家品鉴。”经过8年多的市场营销,现在黄芩茶在太原、郑州、北京等地已经有了稳定的市场,也通过多个电子商务平台拓展了销售渠道,黄芩茶逐渐作为“山西特产”被大众接受。
“自己富不算富,带领昔日‘庄稼汉’变茶农,大家一起富。”黄芩茶见了效益,张永新就想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特别是到了每年的5月至10月的采摘期,上董峰村和附近的村民就来到黄芩种植基地,帮着采摘、运输、筛选。
“现在靠着这基地,我们每天能挣五六十块钱嘞。”见记者来访,村民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说,“不用出远门就能挣上工资,心里别提有多开心啦……”
凤翅山山环水绕,七庄河林泉秀美,是绝佳的避暑纳凉地。每年七八月间,漫山遍野的黄芩开出连片的紫花,像极了“薰衣草庄园”。看着这美如画的景色,张永新的目标更大了,他不仅收集了与茶文化有关的民俗藏品,开辟黄芩茶历史文化展室,还准备筹建黄芩茶体验中心、农家乐及民宿等配套设施,谋划着做强做大黄芩茶,借药茶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今年,黄芩茶被列入山西药茶系列,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下一步,我计划发展黄芩种植亩,改扩建生产厂房,申请黄芩茶地方食品标准,做精做细黄芩茶产业,将我们高平的神农药茶文化传承下去,打造黄芩茶第一品牌。”谈及未来,张永新成竹在胸。
本报记者崔振海实习记者暴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