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药三分毒怎么理解一句话,让我们明白中医

中医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源于感受邪气,导致人体阴阳失衡。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是寒热和虚实,因此,疾病的症状主要呈现为寒热和虚实的紊乱。从正邪的角度来看,药物也可以分为两大类:扶正或祛邪。扶正药物如人参、黄芪、附子等,祛邪药物如大黄、桃仁、麻黄等,而生石膏、黄连等清热药物也可归入祛邪的范畴。药物的基本知识包括四气五味,即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这实际上反应了药物的寒热虚实。经方本草的寒温、量疾病的浅深,揭示了中医治病的原理。中医通过辨别病位的浅深、病位的表里,用药物的寒热虚实以偏纠偏,使寒热虚实恢复于平衡,达到阴阳平和的目的。

从治法的角度来看,中医有八个法,分别是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分别对应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而寒热虚实是阴阳的具体表现,因此这八法对应的是六经辨证的三个病位、两个病性。其实药物也可以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分类。从病性的寒热虚实角度来看,药物可以分为四类:1.治疗寒性疾病的药物:附子、干姜、桂枝等。2.治疗热性疾病的药物:生石膏、知母、黄芩、黄连等。3.治疗虚性疾病的药物:人参、黄芪、地黄、附子等。4.治疗实证的药物:麻黄、大黄、桃仁等。从病位的表里半表半里角度来看,药物可以分为三类:1.解表的药物:麻黄、桂枝、葛根等。2.治疗里病的药物:瓜蒂、大黄、生石膏等。3.和解半表半里的药物:柴胡、黄芩、半夏等。常言道“是药三分毒”,这里的“毒”指的是药物的偏性。药物使用是以其偏性纠正身体的偏性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馒头没有偏性,可以长期食用,但不具备治疗疾病的作用。而治疗疾病的药物具有偏性,因此不能长期使用。准确用药的前提是准确的辨证,根据具体的证候选择合适的药物,以恢复身体的阴阳平衡。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panjk.com/afhzp/487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