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点的病症,不寐的症情轻重不一,主要以睡眠时间、睡眠深度不足为主,轻者入睡困难,有寐而易醒,有醒后不能再寐,亦有时寐时醒等,严重者则彻夜不能入寐。
本病可单独出现,也可伴头痛、眩晕、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多梦、心神不宁等症。不寐又称“不得卧”“目不瞑”“失眠”等,始见于《难经·四十六难》“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湿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黄帝内经》散在二十余篇载有不寐的相关论述,明确其总病机为“阳不入阴”,以半夏汤、秫米汤通阴阳。汉代张仲景提出热扰胸膈、脾胃失和、肾阳亏虚、阴虚有热和虚劳虚烦等均能引起不寐,给出栀子豉汤、甘草泻心汤、干姜附子汤、黄连阿胶汤、猪苓汤、酸枣仁汤及百合地黄汤等名方,对后世治疗不寐病影响深远。元代朱丹溪提出相火、君火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为后世从心肝论治不寐奠定了理论基础。
方药:柴胡,黄芩,党参,熟地黄,麦冬,山药,丹皮,五味子,山萸肉,炙甘草。
用法:上药浸泡2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3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25~30分钟,取两次药液混匀,分早晚2次温服。
功效:补肾调肝,益气养阴。
主治:本方常用于治疗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虚损性疾病证属肝肾不足、气阴两虚证者,症见疲劳乏力、夜卧不宁、胸胁苦满、心悸气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等。
方解:此方遵小柴胡汤、生脉散、六味地黄汤三方之意和合而成。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疏肝解郁;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党参补脾肺气,生津,三者合用,补肾调肝,益气养阴,重用为君。山药气阴双补,平补三焦,山萸肉补益肝肾,收敛固涩,与熟地配伍,为“六味地黄”之意,麦冬甘寒养阴清热,五味子酸温敛阴,二者与党参合用为“生脉散”之意,益气生津,此四药配伍为臣。佐以丹皮、黄芩,以清热、凉血、燥湿,又黄芩与柴胡为“小柴胡”之意,可清解郁热及虚热。炙甘草益气补脾、调和诸药,为佐使。
加减运用:失眠多梦者,加生龙骨、生牡蛎、酸枣仁以敛精安神;小便频数者,加金樱子、益智仁以固精缩尿;畏寒肢冷者,加桂枝、附子以温补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