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用柴胡类方——呕吐治疗一案
许承业
患者刘铁成,男,66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呕吐1年余,再发3月余”于年11月04日入住我院消化科。
治疗过程:
西医诊断考虑:1、腹痛呕吐查因:急性胆囊炎?糖尿病性胃轻瘫?2、2型糖尿病伴多并发症。西医予护胃、控制血糖及营养支持治疗。
症见:上腹部阵发性胀痛不适,恶心欲呕,嗳气反酸,口干,身倦乏力,纳食减少,睡眠差,小便正常,大便未解。
专科检查:全腹有压痛,以上腹部明显,腹部无反跳痛,无腹部包块。舌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
先后以小柴胡汤加减:
*芩10g柴胡15g
半夏15g生姜15g
甘草5g大枣15g
*参15g
(-11-05至-11-06)
大柴胡汤加减:
北柴胡15g*芩片10g
法半夏15g生姜15g
黑枣15g大*10g
白芍15g枳实(蒸)15g
(-11-08至-11-13)
治疗效果不佳于-11-14转入我科
转入后仍使用大柴胡汤加减:
北柴胡15g*芩片10g
法半夏15g生姜45g
黑枣15g大*10g
白芍10g枳实(蒸)10g
姜半夏15g
(-11-15至-11-17)
-11-18转至本人名下,查看患者,证见:精神一般,偶有头晕,上腹部阵发性胀闷、疼痛不适,仍有恶心欲呕,嗳气频繁,无反酸,口干,身倦乏力,不欲饮食,睡眠差,小便正常,大便量少不硬。查体: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舌淡边有齿印,苔*厚腻,脉弦细。
改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
法半夏15g姜半夏15g
生姜30g茯苓15g
人参片(炖服)10g
姜厚朴15g
(-11-18至-11-20)
-11-21上腹部阵发性胀闷、疼痛不适减轻,恶心欲呕稍好转。守前方去厚朴,加槟榔20g、豆蔻15g、天麻15g。
(-11-21至-11-23)
-11-24患者精神略有好转,恶心欲呕缓解,仍不欲食,舌淡边有齿印,苔*腻,脉沉缓。守方去天麻,加紫苏叶15g、芦根15g、白茅根15g。
(-11-24至-11-26)
-11-27患者仍有头晕,坐起加重,偶有上腹部胀闷疼痛不适,不呕,身倦乏力,纳食少,睡眠差,二便:小便正常,大便未解。查体:腹部无压痛,舌淡边有齿印,苔*腻,脉沉缓。
患者坐起头晕加重,暂改予苓桂术甘汤:
茯苓30g桂枝15g
白术15g炙甘草10g
泽泻20g槟榔15g
豆蔻10g紫苏叶15g
生姜30g麦冬5g
(-11-27至-11-29)
-12-01守方。厚腻苔已褪。
-12-12患者头晕减轻,上腹部胀闷疼痛减轻,身倦乏力较前好转,可流质饮食,睡眠转佳,二便:小便正常,大便量少。好转出院。
按:
患者腹痛呕吐为主诉,似符合《伤寒论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 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并有《伤寒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支持。故大胆使用柴胡汤。尚且不论1年余之久的病史是否符合“伤寒中风”“太阳病过经”(各家有不同见解),却忽视了柴胡类方的禁忌症。
《伤寒论98》:“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论述脾虚失运而寒饮内停者禁用柴胡汤。在此患者中,其舌淡边有齿印,苔*厚腻,脉弦细,为脾虚有饮之典型,其脾阳不足,传输失职,气不化津,水气内停,水湿不化,饮邪上逆,胃失和降则作呕。治当以健脾利水,切不可误以为少阳之呕而投以柴胡类方,否则势必伤中败胃,加重呃逆。
而先投以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为饮停心下、胃气上逆之要方,奏利水蠲饮、降逆止呕之功。再合槟榔、豆蔻、芦根、茅根等芳香化湿、生津利水之药,浊邪易除。
药后患者上腹部胀闷疼痛不适缓解,不呕,诉头晕、坐起加重,符合《伤寒论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为温阳健脾、利水降冲之妙剂,与脾阳不足、脾虚有饮、水气内停的病机不谋而合,又是降逆利水止眩之要方。
如此方正合一,患者腻苔渐褪,症状好转出院。
温馨提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