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医中的药与酒

治疗白癜风北京中科 http://baidianfeng.39.net/

  谈到中医就不能不说到酒,可能有人会讲你这不是扯吗?还真不是。古人创造“医”字,最早为“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释该字曰:“毉,治病工也。从毉从酉。毉,恶姿也;毉之性然,得酒而使,故从酉。育:一曰毉,病声,酒所以治病也。”可见,上古的巫医们在治病是就已经知道了借助酒力,使药物取得成效。所以说“医源于酒”不是没有理由的。

中医中的药与酒

  酒也是一味中药,酒素有“百药之长”之称。酒为水谷之气,味辛、甘,性热,入心、肝经,有畅通血脉、活血祛瘀、祛风散寒、消冷积、祛胃寒、养脾气、厚肠胃、促消化、润皮肤的功效。

  酒与药的结合是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创举。古时“酒”写作“酉”,《说文解字》解释:“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耐酒”。“就”意为“成熟”,“黍成”就可做酒(酉)。药酒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及悠长的使用历史,是中医药文化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

中医中的药与酒

  秦汉之际,《黄帝内经》记载的13首药方中有治疗臌胀的鸡矢醴和治疗尸厥的左角发酒,《素问·汤液醪醴论》篇讲了醪醴与防病治病的关系,《素问·血气形态》篇中还具体记载有“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醪药”,认为经络运行不畅时宜用药酒治疗。现存最早的方书——长沙马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以方药与酒结合治病的药酒方多达40余首,且用酒种类各异,方法多样,十分考究,开创了酒与药结合治病的先例。

  至汉代,随着中药方剂的发展,药酒逐渐成为中药方剂中的组成部分。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用酒的方剂也颇多,除有红蓝花酒方、麻黄醇酒汤、瓜蒌薤白白酒汤外,尚有很多方药均是以酒煎煮,或以酒和水混煎,借酒以加强药效。可见时至汉代,药酒和将酒用于医疗方面已非常丰富和普遍,故班固在《前汉书·食货志》中称酒为“百药之长”。

中医中的药与酒

  酒在中药炮制中有重要作用酒浸是中药材软化方法之一,系取净制或切制的药物置适宜容器内,加入多量的酒,浸泡或浸渍药物一定时间,使其得以充分吸收的炮制方法。酒浸常与酒润相结合,使药材得以充分软化;也可与酒闷相结合,使酒得以渗入药材组织内部,又不至于大量的酒致使药材有效成分溶出流失。酒味芳香醇厚,还可用于矫正五灵脂等中药的特殊气味,方便临床服用。

  酒可用作“药引”酒有引药归经、增强疗效、矫味矫臭的效果。如用酒炮制的黄芩、黄连、黄柏等可引药入上焦,起到清上焦肺热、头目之火和四肢肤表之湿热的作用。

中医中的药与酒

  《养生要集》中就有这样一段话:“酒能益人,亦能损人。饮之失度,体气使弱,精神侵昏”。可见饮酒需适度,无太过,亦无不及。酒在中医治疗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酒本身是药食两得之品,很多药物因酒制而直达病所,提高疗效,药酒更是病人乐于接受的一种治疗形式。我们应积极发掘、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献中的相关内容,更好地传承祖国医学和优秀传统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panjk.com/afhgx/858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