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序一
农皇尝百草,立九候,以正阴阳之变化,立本于“相合”。自汉代仲圣创《伤寒论》之六经辨证及《金匮要略》之杂病辨治,病症结合、方证相应,更为百代宗之。
中医学重视整体观念、天人相应、形神一体与辨证论治,然辨证论治不能囊括中医临证思维之全部,惟病证结合尚能体现整体内涵。以象为素体现的是空间,以素为候体现的是时间,然后是核心病机上升到证候层面,以候为证,据病言证,病症结合,方证相应体现了中医临证思维的主体,掌握此病证论治原则,处方、遣药保持理法方药的一致,方能体现中医临床疗效。医贵详察,切忌似是而非。孔子曰:“恶似而非者,不恶其非。”错误不可怕,最怕的是似是而非,“文过饰非”。医生临证在于权衡,在于用药;用药之妙,在于辨证、辨病相结合。如果一见发热,就用柴胡、黄芩,头痛则用川芎、藁本,腹胀则用枳壳、厚朴,口渴则用麦冬、花粉,其他一概不问,只说这是对证药。如此之类,看似对证、合病,实则害命。中医临床用药变化多端。有些药物,看起来似乎不对证而实际对证,不仅在形似之间。如果不求其真,但求其似,则药不但不去病,反会增病。
中医临床重在病证结合,而疗效之发挥又在于病证方药相应。常见的问题是医生心中茫然,或着眼于病,或执端于证,或是辨不准、辨不精。仲圣以降,历代医籍、方论多以病为纲,明晰证候,然后才是对应之遣方施药。因此,病、证、方、药四个环节浑然一体,丝丝入扣,看似简单,相应最难。否则面对纷繁复杂、变化万千的病证,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陈学荣医师自60年代开始学中医,开展中西医结合实践,并受业于张志礼先生,近来又获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的指点,理论及临证均有获益。陈学荣与路洁二位先生,立足于病证方药相应的原则,以经典方为主,同时结合当代中医学的进展增添了当代中医应用的今方,又引入日本近代汉方研究的成果,根据中西医结合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合撰此《中医疾病病症处方手册》,内容较为广泛,中药方剂及中成药均有涵盖,对于现实具有一定的启示,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推广。然《医宗必读》云:“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把握共性,突出个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中医学的灵魂,没有一成不变的“套路”,也没有包治百病的仙丹妙药。研读此类著作,我们理应着眼于共性,不能执泥其中。唯有学会病证结合而辨的思维,同时灵活思辨,方为良医。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在此《中医疾病病症处方手册》图书付梓之际,谨以数语,爰为之序。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甲午季夏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