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底线在哪里

随着三支力量的同步发展,中西医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交融对中医的发展、总结和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两种医学体系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盲目地滥用西医理论去解释中医,或用中医的病证去套西医的理论,甚至过分依赖检验指标数据去辨识中医的证候,这种做法不仅缺乏科学依据,而且严重地影响了中医的疗效,自觉不自觉地降低了中医的声誉。多年来,一些专题报导或某方治某病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得中医的某些证候与西医的某些疾病之间形成了固定的对应关系。例如,萎缩性胃炎被视为胃阴不足,高血压被认为是肝阳上亢,胃下垂则归为中气下陷。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一旦西医作出诊断,中医的处方便仿佛成了条件反射般一挥而就。然而,这种做法的有效性往往令人质疑,甚至有时会导致治疗无效,给患者带来痛苦。我曾遇到过一位被西医诊断为肾盂肾炎的女患者,她的尿常规结果显示蛋白、白血球、红血球和脓球均呈阳性。一位医生根据这一诊断,将中医的湿热下蕴理论套用于此,并连续三诊选用清热利湿的八正散加减进行治疗。然而,半月后,患者的症状并未得到缓解,尿常规结果也未有改善。我接诊后,仔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患者的脉象和舌苔,发现她脉象沉濡不滑,舌淡苔薄白且润,虽尿频急痛,但无口干溲赤之证。据此,我判断她属于下元虚寒、膀胱气化不利的证候,因此采用了温补肾阳、气化州都的治疗方法,处方济生肾气丸。仅一诊后,患者的病情便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那种避中医辨证求因而不用,衷以西套中印定成俗之风的危害。中医学是一门独立的专门学科,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数千年来,历代医家在这一体系的指导下消灾灭病,造福人类,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当然,中医的理论并非尽善尽美,需要不断发展和提高。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中医的辨证特色,即具体病证具体分析、具体治疗。这是中医的瑰宝,我们应该忠实地继承、灵活应用,并加以发扬光大。切不可将其束之高阁或完璧归师,而用以西套中印定成俗之非中非西的方法取而代之。否则,中医的特色必将消退,中医的前途也将变得渺茫。这是我们必须警惕和避免的。

中药,这一千年传承的瑰宝,是在中医理论的深厚土壤中孕育而生的。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性味、功能和归经,犹如一支支精心编织的乐队,在中医的指挥下,协同作战,发挥出卓越的治疗效果。在中药的配伍中,君臣佐使各有分工,七情和合,共同编织出一张治疗的大网。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西药以其明确的药效和便捷的使用方式逐渐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于是,一种中药西化的现象悄然兴起,仿佛是一种潮流,使得一些中医也随波逐流。他们将山楂、泽泻、首乌等中药视为单一的降脂药,杜仲、寄生、黄芩被简单归类为降压药,玉竹、枳实、附片被当作抗心衰的灵丹妙药。这种对号入座的做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方便了临床使用,但却忽略了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我曾亲眼目睹一位乙肝患者,其转氨酶异常升高,某医生便以五味子粉单独服用,期望能迅速降低转氨酶。然而,半个月过去了,转氨酶不仅未降,反而患者的湿热壅滞症状愈发严重。后来,另一位医生接手治疗,采用清热利湿、疏肝和胃的法则,患者的症状逐渐减轻,转氨酶也慢慢恢复正常。这种现象并非个例,临床上屡见不鲜。一见大便常规中的白细胞便投以黄连,一见小便常规中的红血球便施以茅根。这种简单化的治疗方法,虽然短期内可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长远来看,却可能损害中医的整体疗效和特色。因此,我们必须警惕中药西化的倾向,坚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使用中药。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中药的治疗作用,保持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振兴中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时不我待,我们必须为之努力奋斗。在中医的处方传统中,“大小缓急奇偶复”这七种类型,历经千年,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其实用价值不容忽视。医生们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选择相应的方剂类型,这是他们恪守的法规。当面对重病和危病时,大方重剂的使用能够发挥巨大的疗效,力挽狂澜,挽救生命,这在历代的医案中都有体现。然而,近年来,一些医生在选方用药时,似乎过于追求大方重剂,仿佛成了一种风气。他们似乎忘记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使得药材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病人们也抱怨药价高昂。对于重病危疾,这种做法或许还可以理解,但对于那些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患者来说,这种经济负担无疑是沉重的。我曾见过一位老医生,他的处方总是洋洋洒洒,药材种类繁多,剂量也偏大。这样的处方,不仅耗资巨大,而且对于一些并不严重的疾病来说,完全没有必要。我不禁想起古代的名医们,他们的处方总是那么精简,效果却十分显著。如桂枝汤、四逆汤、六味地黄丸等,都是用几味药就能解决大问题。现在的医生们或许会说,现行的中药效价太低,或者大量使用才能见效,或者大剂量能迅速治愈疾病等等。但这些都不能成为滥用大方重剂的理由。中医的特色在于简、便、验、廉,我们应该坚持这一特色,而不是盲目追求大方重剂。只有这样,中医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为更多的人带来健康与福祉。#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panjk.com/afhhy/749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