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自传世以来,仲师之稿前后计有十三,通过不同的传抄途径,流传下来有多种传本,天津马良先生考证了《伤寒杂病论》历代版本源流,并通过一些条文的变化、区别来探索第七稿(晋·王叔和撰次本)和第十二稿(两桂林本),第十三稿(湘古本、邕宁本)的学术价值,下面一起来学习吧~
《伤寒杂病论》历代版本源流初探津门马良鲁丁述
一千七百年以前,中国东汉时期,中原南阳地区张仲景,正值炎汉之季,军阀兵乱,疫病流行,自己用毕生的临床实践与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进行学术探求,一生十三易其稿,完成了人类医学史上第一部流行病学之伟绩——《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
《伤寒杂病论》自传世以来,仲师之稿前后计有十三,通过不同的传抄途径,至隋唐年间已有以下四种不同传本,即:
(1)晋·王叔和撰自仲景第七稿成《伤寒论》十卷。后世宋·治平本、明·赵开美复刻本、成无己注本以及海外传本,如唐后传日本康平本,朝鲜《医学类聚》(现只见江户本),明·永乐大典(医药卷)两书《伤寒论》部分,据内容、体例考,均为第七稿传本或近七稿传本(如日本康平本)。
(2)隋唐卷子抄本保存在敦煌石窟中,如现藏英、法两国之卷子残本,据我考证当为早于第七稿之残留传本,也是现今所能见到的张仲景最早之前期稿本内容(仅见“平脉法”“伤寒例”二部分于《敦煌古医籍考释》中)。
(3)《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以及四川涪陵古本,就其内容,当为第七稿至第十二稿之间的仲师稿本之传本残卷。
(4)广西桂林两传本即桂林名医罗哲初手抄后刊行本和西安黄竹斋白云阁本(抄自清末张绍祖先生传本),两本皆源于世传张仲景第十二稿传本,故合称“桂林本”。近百年在江西发现,后经湖南刘昆湘编辑(称“湘古本”或称“长沙本”)和广西劳有安主任传今的明抄本(或称邕宁本),此两古传本据我考证为《伤寒杂病论》含其第十三稿内容之传本残卷。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第七稿(晋·王叔和撰次本)和第十二稿(两桂林本),第十三稿(湘古本、邕宁本)及其相关的诸多版本,它的真伪价值只能通过考其内容异同,据其相关史料予以佐证,对其客观地评价得知。
清·光绪时期桂林名医左盛德(罗哲初之师)言“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为一十三稿。……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与吾所藏者较,其问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以此言之,则坊间所刊者,不但非汉时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
张绍祖学正先生所言第七稿、第十二稿、第十三稿,所论之学术价值如何?史实性又何如?不妨我们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第十二稿桂林本《伤寒杂病论》、湘古本中有代表性的某些条文的变化、区别来探索一番。
《伤寒论》太阳病篇“证象阳旦”一节,第七稿诸传本: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康平本多“燥”字),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康平本“此”字作“之”字)?
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康平本亦作“形”字)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第十二稿(桂林本),第十三稿(湘古本为代表)此节两本互校后如下:
“问曰:太阳病,证具阳旦(桂林本作“其证备”),按桂枝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其故何也?
师曰:此阳旦证,不可攻也。寸口脉浮,浮为风,亦为虚,风则生热,虚则挛急;误攻其表,则汗出亡阳,汗多则液枯,液枯则筋挛,阳明内结,则烦躁谵语,用甘草干姜以复其阳,芍药甘草以救液,调胃承气以止其谵语,此坏病之治,必随脉证也。”
“阳旦证”历来医家注释云,仲师所指为桂枝汤证,此所云非仲景原宗旨也。今据敦煌残卷本载梁·陶弘景记录了汉代《汉书·艺文志》录目的“汤液经法”所传诸方,其古“经方”“大、小阳旦汤”“大、小青龙汤”“大、小玄武汤”“大、小阴旦汤”“大、小白虎汤”等诸古经方与《伤寒杂病论》中相应方剂如出一辙(详见《敦煌古医籍考释·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这说明了“东汉、两晋至唐前期与张仲景相近时代医学学术状态,其中“小阳旦汤”“大阳旦汤”治“天行”疫病。大、小阳旦汤证当与仲景所立“桂枝汤”证是有区别的。
难能可贵的是,张仲景在他的第十三稿中“阳旦证”有如下一节:“阳旦证,发热不潮,汗出,咽干,昏睡不安,夜半反静者,宜干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主之,若口渴烦甚,小便赤,谵语者,竹叶石膏黄芩汤主之。”由此证明“阳旦证”与“桂枝汤”证是伤寒(狭义)太阳经证中截然不同的两个病证概念,后者为“伤寒”感受正时之邪而体内无“伏气”亦无素热,而前者为内有素热。从此可查,此条是经误治而坏病之例。
下文仲师提出“…….用甘草干姜以复其阳,芍药甘草以救液,调胃承气以止其谵语,……此坏病之治”的原则大法。此今传诸本(第七稿),与第十二、十三稿条文,两文相比,前所论病机较臃杂而悖乱,而第十二、三两稿之文,语气珠玑,是东汉、两晋时期上乘之骈体文杰作。由此一斑可见,第七稿与第十二、三稿之仲师谢世之作,两厢比较,其学术价值有着质的飞跃与发展。
第十二、三两稿此节有“太阳病,其证备”和“太阳病,证具阳旦”之别,虽数字之差,但可见仲景立论辨证之臻确,立法之严谨,斯师风矣。
《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今分节为九百三十条(含敦煌残卷本所存早期稿佚文三条),第十二、三两稿仲师修改了近八百条,今传诸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只有九十二条是未经张仲景在第十二稿第十三次易稿时修改的。《伤寒杂病论)第十二、十三稿(即张仲景最末一稿)较今传诸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二本合计多1/3佚文,其中第十三稿又较前诸稿多八十三佚方。第十二、三稿有已经存名而方药久佚缺的“禹余粮丸”全方,另有六方名同而药味组成有异,如四逆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麻黄升麻汤、大黄附子细辛汤、文蛤散。“栀子汤”有明确的药物组成而非为栀子诸汤的总称云云……。总共第十二、十三两稿传本保存今传诸本《伤寒论》、《金匮要略》所不具有的佚方计一百三十六方。《伤寒杂病论》全书共计三百一十三方,又合三百九十七法。
纵观历代沿革所存不同之版本,《伤寒杂病论》桂林本最为完整,它保留了仲景学说的完整体系。此稿卷、章、条文未经后人明显增删纂改,这是因为此第十二稿保存在嫡传世家之中,至清代末年由张仲景四十六世孙张绍祖先生传桂林左盛德,再传罗哲初于世。
第十三稿即张仲景最末一稿,以湘古本为代表。仲师第十二稿后,只修改了十章计百十余条,八十三方成第十三稿,这珍贵的百十余条条文中,记录了张仲景一生最高学术水平,其中诸多划时代地学术成果正是在第十三稿中保存的。这涉及“平脉法”、“伤寒例”、“温病脉证并治”、暑、热、湿、燥病“脉证并治”、“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厥阴”、“霍乱”、“咳嗽”等章有极精彩的论述与经典大方。
仲师对第十二稿的修改当中,尤其以霍乱病章最为突出,第十三稿中记载:
“师曰:霍乱属太阴,霍乱必吐利,吐利不必尽霍乱。霍乱由寒热杂合,混乱于中,热气上逆故吐,寒气下注故利,故曰霍乱。有饮食不节,壅乱于中,令消化失力,消化失力,则升降不利,浊应降而上升故吐,清应升而下降故利,名曰宿食。霍乱,乃有霍乱兼少阳、少阴、暑气、疫气者。若胃寒脾湿,亦令吐利,非霍乱也。”
第十二稿原文:“师曰:霍乱……吐利不必尽霍乱。霍乱者,由寒热杂合混乱于中也。热气上逆故吐,寒气下注故利。其有饮食不节,壅滞于中,上者竟上则吐,下者竟下则利,此名吐利,非霍乱也”。
汉·张仲景在人类医学史、流行病学史上第一次提出并精辟地论述了霍乱以其邪“寒热杂合,混乱于中”的一般的流行病学霍乱和大面积流行、传染,有着天象学、物候学特点的“疫气”霍乱。
仲师所开创性地学术论断,正是在第十三稿中指出的:“霍乱,乃有霍乱兼少阳、少阴、暑气、疫气者。”此节条文若能联系前卷“伤寒例”、“温病”、“杂病例”及论“风”、“寒”、“暑”、“湿”、“燥”、“热”等六章所论“疫气”(即“时行疫气”)的论述,就不难明晰地看到,汉·张仲景对流行病学史上的伟大成就。
在漫长的中国传统医学史中,在古流行病学史上,曾经有过三次大的总结。自先秦经后汉至两晋时期,是以《内经》素问、灵枢为先河,提出“病热”和“病相染”;后汉·张仲景对医学作了承前启后的总结,在建安时期大面积的流行病出现中,他对“热性病”、“疫病痢疾”、“疫病霍乱”和“病疟”等大量传染病出现的病发特点,病变规律和辨证施治纲要,作了划时代的总结;两晋以葛洪为代表,又对诸如“传尸”、“肺痨”等传染病作了丰富性总结,这是中国古流行病史上的第一次总结,其第二次是两宋时期在官颁医书“局方”和“圣惠方”等重要文献上对流行病治疗方法、方药的完整总结。其第三次大的总结是明清时期,即中西方医学开始频繁交流时期,是以叶天士、吴又可、吴鞠通为代表,其中还有像《重楼玉钥》记载了用血的教训总结出的防治“白喉”用“养阴清肺汤”那样的可歌可泣的总结。
综上所述,对中国医学乃至世界古流行病史,中国汉时期张仲景,他对临床医学的奠基与发展,我们现在可以毫不过分地说,《伤寒杂病论》此乃旷古之第一典也,张仲景乃医之一代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