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大部分中药方剂和中成药,几剂才花几块、几十块,解决大问题,中医“简、便、廉、验”核心本质得到很好体现,里面隐藏一大关键因素一一中药材长期普遍很便宜。
用现代语言理解一一面粉便宜,做成面包,哪怕有很多“科技与狠活”,也贵不到哪儿去。
不过,这种局面从年起频繁被打破了。
中药材有特殊的种植、加工、炮制、熬煮等要求,加工成药材后,一般三四月份是交易旺季,进入六月份后是淡季。
过去中药材大多价格平稳,即使个别涨价也无法影响大局。但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中药在治疗急症、缓解症状等方面确实展示出不俗的实力,很多人对中药产生兴趣,“中药热”逐步兴起。
这几年,中药材价格逐步上调,尤其是年6月后,加速暴涨,涨幅较猛的基础药材有:
白术,年18元/公斤,目前已超75元/公斤。
元胡,年32元/公斤,目前超元/公斤。
栀子,年5.5元/公斤,目前超38元/公斤。
甘草,年20元/公斤,目前超50元/公斤。
当归,年初70元/公斤,目前—元/公斤。
其它涨价的基础中药还有:沙苑子、黄柏、党参、麦冬、柏子仁、连翘、红花、细辛、黄连、金银花、黄芩、陈皮、石斛、三七等。有业内专家称,异常涨价现象“”。
据专业媒体报道,有超过个基础药材涨幅在50%以上,个涨幅超%,25个超过%。至今为止,涨价最猛的“显眼包”是鸡骨草,已达%,还有治疗失眠的主力酸枣仁,涨幅近%。
基础中药材涨价,直接影响中成药价格。如某款销量不错的滋阴补肾类中成药,共有15味药材,涨价的有12味,未涨的仅3味。涨幅最猛的白术、党参、鹿角霜、菟丝子等,均在%以上,其它药材涨幅也在5%—80%,导致该药生产成本大幅拉升,按过去售价,连成本都不够。
这种情况,是诸多中成药面临的困境缩影。中医开的药方同样如此,药材较少的组方。涨幅基本在50%以上,药材多的组方,涨幅基本翻倍,患者多支出几百元很正常。
中药大幅涨价,谁最难受?有3个:一个是医疗机构,一个中间供应商,一个是普通民众。
医疗机构是使用中药材、中成药的主力,普通民众更是药材使用链条的终端,这部分涨起来的费用,绝大部分转嫁到他们身上。
中间商难在哪?一方面带量采购在努力压价,但上游的中药材价格猛涨,医院,或毁约被踢出市场的困局。
药材涨价的原因是什么?初步分析有4条:
1、药品监管体系全面加强和升级,对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仓储等方面要求更严格,尤其是前几年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堪称“严中药监管”,增加了制药企业成本,影响到中药价格。
2、懂行和经验丰富的药农越来越稀缺,药材种植水平下降;加上去年和今年天气异常,导致一些基础药材减产和绝收,推高了药价。
3、药企生产工艺标准提升,也影响了中药制剂成本,反过来影响了基础药价。
4、最主要的推手,是游资的炒作,兴风作浪。
游资的加入很简单:前期动用大量资金,一方面大量收购某些使用量大且具有涨价潜力的基础药材,一方面运用完善的冷藏仓库设施,大量囤积基础药材,待药价大涨后抛售,狠赚一笔。
套路大致是:大肆收购、承包冷库、囤积居奇、高价卖出、一鼓作气,赚钱走人。
这种手段具有很大破坏性,往往一场折腾和狂欢后,只剩一地鸡毛。前车之鉴是茶叶,至今未缓过劲来。
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国家重视,从国家层面入手:如建立国家中药材储备/调拨机制和库所,药材低价时国家低位收购,保存起来,价格被恶意炒高时,抛出市场,平价供应,一下子会将游资打压下去。
而且国家兜底,可以保护上游中药种植的利益,国家压价,可以保护医疗机构和民众的利益,也稳住了中间商。
希望年6月至今的基础药材异常猛涨,不会伤及中药、中医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