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茶叶
神农氏炎帝发明茶叶的问题,大家共认之,与世无争。在大清康熙三十七年()《创建关帝庙碑记》记载:“泽州南二十五里,地名道口,右有茶庵所,采山茶,汲泉水,以济行人之渴。”一句采山茶”之语,帮我们道破天机,说明太行山有自己的“山茶”,为过路者服务和提供的“茶”,不是外来“茶叶”。
综上所述,太行山人也并非不喝茶,既然喝茶,喝的是什么品种的“茶”呢?太行山地区产茶吗?产的是什么茶?笔者为一系列的问号所打动,用心察之与探索。认为太行山人有自己的茶文化,而且有可能就是神农发现的早期药茶。如黄芩茶、连翘茶、桑叶茶、山楂茶(红果茶)、苦荞茶等,都是本土惯用的名茶精品。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与兄子南兖州史演书》云:“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岑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致之。”说明“黄芩茶”,在西晋时仍是山西人常饮用的主茶之一。《旧唐书·李玉传》记载:“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怯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
追溯太行山之茶,为数者不在少数。近年,笔者数十次的走访泽潞县区老人,追溯太行山人茶饮。太行 山茶是“黄芩茶”,第二是“连翘茶”,第三是“苦荞茶”。
民国之前,晋东南人最追崇的茶叶品种并不多,主要是黄芩茶、连翘茶、大叶茶、苦荞茶、山楂茶、花茶、红茶。黄芩茶、连翘茶,主要流畅于太行山地区;大叶茶,主要在屯留、长子、安泽、沁源县地区;苦荞茶,流行于武乡以北地区;山楂茶盛行于泽潞地区太行山东南。解放后,流行喝菊花茶、花茶、龙井茶、红茶。
改革开放后,引进铁观音茶、毛尖茶。年之后有了普洱茶、苦茶等,繁盛茶世。泡水泊茶,煮茶为饮之人日盛,太行山自生产物的茶饮几乎殆尽,云南普洱茶销售网点林立,被外来茶占居了泽潞地区主要市场。
唐代,陆羽《茶经·一之源》记载:“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疗。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明代,医学家龚廷贤在《药性歌括四百味》记载:“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荣养卫。党参甘平,补中益气,止渴生津。”
从陆羽记载的内容来讲,茶的上等品,生于泽潞地区,尤其是“党参”,更是佳品。然“党参”名贵,饮用者只能是达官贵人。《太平寰宇记·潞州·上党县》记载:“《紫团山·地理志》云,此山出人参柴草。”唐代,韩翃在《送客之潞府》诗云:“官柳青青匹马嘶,回风墓雨入铜鞮。佳期别在青山里,应是人参五叶齐。”清初,汪认菴《增补本草备要》记载:“人参向以上党为贵。”大清,毕振姬《四州文献·九域志》记载:“唐宋元时,上党潞州、泽州、沁州、辽州,每年皇贡党参重负。仅宋时潞州上党郡贡人参一千斤。”
未完待续
END
红果头条
文字:黄贵庭
编辑:柳夏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