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继续学习本草。
一连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很多清热泻火药,但这些清热泻火药都不是很苦的药的呢?我们知道苦寒药都是清热药。在这里大家就要区分一下了,清热药有分清热泻火与清热燥湿的。
譬如黄芩黄连,这些有燥湿的功能,石膏知母就是清热泻火的,知母清热的同时还可以滋阴。当知道这人有热了,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有没有伤津了,如果伤津液了,你还用一些清热燥湿药,那就更干了。所以这个是要区分和注意的!不要不假思索就下黄芩黄连。
所以我们用一节课的时间去解释下清热泻火和清热燥湿的原理,清热是一部分,泻火又是另一部分,热与火需要讲一下。什么是热什么是火?我们觉得“热气”了,这个热就是热,但是造成“火”的话,可能就开始伤津液了,也可能会红肿热痛了。但热与火的界限不是很明确的,就算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暑也是热的一种,火也是一种热,热跟火的区别是什么?我们这样去理解——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就是说刚刚开始的时候,还不是很严重的时候是热,当热到一定程度了,热之极了,就是火。但在热的程度上,这种说法也不是很严谨的,不是很准确,因为有时是郁热,里面也很热的,表面上没有显现出来而已,或者显现得不是很明显。当然了,已经喉咙痛了,红肿热痛了,眼睛都红了,甚至舌头干了,黄到焦黑了,这都是火了,产生火毒了,甚至热入血分,出现出血现象了,这些都是火了。
类似我们理解水和湿一样,有些病叫停水,水饮内停,有些是湿,湿热困脾等等,我们在辨证课里都有学习过。水和湿湿比较容易分的,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极。关系很明显,因为形态上很容易区分。分散的,弥漫性的,属于湿,充斥在肌肉,身体的各个器官,分散充斥的。水就不是,是集中在一起的,有形的,停在胃里,感觉晃晃荡荡的就是水了。胸腔积水,腹部积水都是水,它不是湿的形态,湿是可以弥漫到全身的。水是凝聚的,湿是分散的。这个就容易理解一些。
但是热和火就是程度上的问题,形态上很难去区分。在理解火与热,热相对轻一些,火相对严重一些。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热是无形态的,火是有形的,等于火是可见的,热是不可见的,只能感受。我们用这样一种象征式的形式相互比较。
譬如心火盛,心火盛也有个程度,轻的时候可以叫心热,或者心烦,重的时候心火盛,可能就长舌疮,甚至皮肤病等。我们只能凭借热的程度去判断,究竟是热还是火。但是也没关系,这个只是衡量我们用药的强弱程度而已。
我们之前学了很多的清热泻火药,清热泻火是一样的意思,但这么定义只是反映一个程度上的问题。但套用在药材上的时候,是说明它具备这样的功能,至于程度的问题,就要看清热泻火的能力有多强了。
群里也有同学跟我说身体里有热,首先要辨别这个热在哪里?如果你找不到热在哪里,就是属于气分的热,可以这么认为。如果说热在心肝脾肺肾,这肯定会产生相对应的一些特征的,心热是怎样,肝热是怎样,胃热又怎样,会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指向某个器官的。这是属于脏腑之热。
我们在学习这些清热泻火药的时候,就要记住这点。虽然很多药里都提到清气分热,但是也是有归经的,主要是清哪方面的热。譬如栀子,淡竹叶,这是清心火方面的。
我们也学了夏枯草,决明子,桑叶,菊花,这是清肝火热的。还有些是清肺热方面的,石膏,知母,麦冬,浙贝等等,都可以清肺热。
这些都是它们的清热功能,它们每味药除了清热泻火外,都还有其他很多功能的,这个大家自行记住和学习。这些我在中医辨证课上都有提及的,气分热,甚至温病学里的,卫气营血辨证方面,我们现在学的都是针对气分热,脏腑热的药。胃热我们好像没怎么提及,但都有治疗胃热的。我们知道一个热产生的时候,肯定会造成伤津液的情况,而且热严重的时候是直接伤津液的,就会口干,发高烧,出汗,脉洪大,这 是热了,这个时候就要用到清热泻火药,这些人同时可能会喉咙痛,心烦不眠,烦躁,口舌生疮,肝阳上亢等症状。
但如果还存在在气分的时候,我们还是会用到这些药。直至反映到某些脏腑,显现热证的时候,我们就要相应用到清脏腑热的药。
我们在学习这些清热泻火药里,提到一个生津液的功能,因为热就伤津,口干舌燥,眼睛干涩等等,这些都是损失了津液造成的。很多这种药,譬如知母,麦冬,滋阴的。还有天花粉。基本上清热泻火药里带甘味的,都有生津的功能,针对气分阶段的时候造成伤津液的情况。所以在气分阶段的时候,我们很少用到黄芩黄连这类的清热药,因为这些药是有燥湿功能的,所以我们才要花些时间来讲讲清热泻火与清热燥湿。接下来也会讲到跟清热燥湿相关的药。其实我们之前也讲过的了,黄芩黄连黄柏,苦参,这些都有清热燥湿的功能。我们把这种叫做苦燥伤津。苦药是会“伤”津,的,这伤是燥湿的意思。
如果是气分热,或者脏腑热造成口干了,有阴虚特征的时候,就不可以用这些苦寒药,黄芩黄连这类有燥湿功能的清热药。所以这要区别开来用。不要见到胃热了,就乱用,先要看下有没口干,看下舌头是不是又黄又干,口干舌燥的,阴已经不足了,这个时候清热的同时就要帮他滋阴,如果再用一些苦寒药,黄芩黄连这类,带燥湿功能的,虽然是可以清热,但就会更干了——更干,水分不足的话,这是治不好病的,只会继续发热。包括肺燥也是,肺津液不足,相当于发动机没有水箱一样,不可以降温,就算帮它清热也会于事无补,依然会燥。必须要使用清热滋阴药,譬如知母这种,麦冬这类。清热的同时还有滋阴的功能,才能起到调理平衡的作用。如果单纯帮他清热,无论是肺还是胃还是其他,没有水分的话,仍然会发热。
滋阴药补充水分,同时清热,所以对于一些温热病,口干舌燥,除了清热还要帮助生津,生津的同时还要益气,配伍一些生津益气药,滋阴药,使得水分得以补充。甚至一些热造成红肿热痛了,喉咙痛等,这时还要配伍一些清热解毒药,提高疗效,因为单纯清热是不行的,还要帮助消炎。
还有些热会造成咳嗽,喘的,还要配伍一些止咳化痰药,痰是那种黄的,粘稠的,不仅仅要清热了,还要化痰,平喘。这些都是相互配搭的药。就算是心神不宁,清心热的同时还要考虑有没有血热的情况,所以使用淡竹叶、栀子清心火的同时,可能还要配伍一些宁心安神药,百合等滋润心阴。
胃也是,胃热,口干,大便硬,这时除了帮助清胃热外,还要养胃阴,养阴生津,润肠通便。
如果是肝肾有热的,造成肝阳上亢,眼睛模糊,头晕,头痛的时候,要平肝潜阳,平肝熄风——清热的同时配伍平肝熄风药。有些是因为血虚造成的肝热的话,我们还要帮他滋阴。
所以要记住我们学的这些药,知母石膏,天花粉,这些都是跟清热生津,滋阴相关的药,清热的同时是要滋阴的。后面学的清热燥湿药,是清热的同时是祛湿的,治疗湿热居多的情况。
这个大家要理解清楚,清热是分清热滋阴和清热燥湿的,我们后面会学习到清热燥湿药,到时我们在把这两大类清热药相互鉴别相互参考。有些清热凉血药也有清热功能的,我们之前也学过了。有些药具有凉血止血的功能,像夏枯草也是,虽然不是很强。将来讲到凉血药的时候会讲到一些凉血功能比较强的药。
今天就讲到这,下节课再见。
积善君君感谢支持中医文化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