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病辨证:
胆与肝相表里,二者关系密切,不可分割。胆腑的病变往往与肝脏的病变相互影响,症状复杂,难以单纯归咎于某一脏腑。然而,仔细观察和深入研究,仍可发现胆腑病变有其独特的特点。例如,胁痛这一症状,肝病引起的胁痛常会连及小腹,而胆病引起的胁痛则主要集中在中脘偏右肋缘下。从整体情况来看,肝病中虚证较多,而胆病则以实证为主。这一点与其他相表里的脏腑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独特之处。在中医理论中,肝胆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与情志关系密切;胆主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肝胆之间相互影响,一旦出现病变,往往会表现出相互交织的症状。
1实证
1.1火旺
口苦、咽干、眼花、耳鸣(声大),可以黄芩汤治之。甚则耳聋,目赤肿痛;心中烦热,狂暴易怒;头胀面赤,夜睡不安;头痛多在两侧,有时亦可上达巅顶(少阳与厥阴经脉相为表里的关系),灼热拒按;或耳前后、耳内肿痛,耳内流脓;或鼻中常出黄浓臭涕;面红,唇、舌红,舌苔黄厚,脉弦数有力。上述肝胆火旺的症状,类似高血压头痛,以及五官炎症,治宜苦寒降火,如龙肝泻肝汤之类。
1.2郁热
(1)热为寒郁,多出现胸、胁、中脘胀闷作痛,心烦,喜呕,或呕水酸苦,甚则其色黄、绿,其味苦涩;大便不畅,或结、或秘;嘈杂似饥而不能多食;痛时烦热,汗出又觉怯冷;舌尖边红,苔白或淡黄;脉弦。治宜苦降,如温胆汤之类;挟往来寒热之表者,小柴胡汤;里较重腹满、便难,大柴胡汤。
(2)热为湿浊所郁,多出现黄疸,小便不利,或黄浑、灼热;中脘偏右剧痛难忍,痛处胀满拒按。其痛往往反复发作,有时兼有寒热,面色黄滞如象蒙上一层灰尘,有时发青,唇、舌或红或暗,苔多黄腻,脉多沉弦,有的痛发时脉现弦大。上述症状在胆道发炎时或可见到,治宜苦寒泄热,如茵陈、栀子、黄芩、黄柏及龙胆泻肝汤之类。
甚则痛时大汗,手足厥冷,或发晕厥。上述症状多见于胆道蛔虫症,称为蛔厥。可以乌梅、黄连、川椒等治之。
2虚证
胆病虽有虚证,如胆气不足等,但临床意义不大,此处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