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邪入胞宫而引起的带下病,《医宗金鉴》用吴茱萸汤:
吴茱萸2粉丹皮12干姜6木香10当归12麦冬15肉桂3茯苓12半夏10炙甘草10防风10藁本10细辛3
这个吴茱萸汤不同于张仲景的吴茱萸汤,那个是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的,这个这是专门为治疗带下病拟的方子。
我们的教材《医学三字诀》解释这个方子说:“萸、薑、桂溫經散寒,藁本、防風祛風勝濕,苓、半除濕化痰,麥冬清火益陰,丹皮去瘀生新,歸芍和血行氣,甘草甘平而和中也。”这只不过是逐一介绍了一下药性,并没有深入。要把方剂与病理联系起来,深入解释,就得上升的传承的高度:
带下病的机理是劳伤冲任,风邪进入胞宫,随血入五脏,那么,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来组方:
既然是风邪,那就得祛风,用防风配藁本、细辛,其中藁本偏走上中焦,细辛走下焦。光用祛风的药不行,邪已经入五脏了,还得顺遂五脏之性,才能让祛风的药畅行无阻,这好比你去外国执行任务,都得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甚至还得给当地人一些好处,这样办起事来才能顺利。所以,接下来这些药都是拍马屁的:肺喜润,所以用麦冬润肺;脾喜温喜香燥,所以用木香芳香醒脾,半夏燥脾,干姜温脾,它喜欢啥我给啥;肝肾喜温润,所以用吴萸、肉桂温肝肾,同时用当归来滋养,当归也是温性的,只有温药,才能把肝肾鼓动起来,以便驱邪外出,但温肝则易动火,引起血热,所以用丹皮清肝火和血热。这个方子入五脏而祛风,而脏为阴,所以用的药多数是温药。
我们看,这样的解释,是不是比教材中生动多啦?但这种解释不能公开发表,因为它太容易被人抓到把柄了。在师门内部可以讲,大家心照不宣,只会朝正面去理解,去互相启发。对外人就不能这么讲,外人往往是不服你的,他会钻牛角尖,会吹毛求疵。这就是为什么中医需要传承。传承的东西,都是书上没写的。
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如果带下发*、粘浊,就加*连、山栀子,加强清热的力度;如果色青,则加防风、山栀子,增强祛风和清肝的力度。
如果带下色白或色黑,这往往是因为虚寒,中气下陷,可用补中益气汤,升提中气,补中固脱,如果颜色淡*,宜用六君子汤或加味归脾汤。这些方可单独使用,也可合入吴茱萸汤,具体要在临床中拿捏。当然,我们没有必要过于死板地按这个来,执着于带下的颜色,临床还需随机应变。
?清艾轩中医学堂,成立于年,致力于纯正传统中医的研习、传承、应用。
?清艾轩讲座:每周一、三、四晚八点,yy频道,主讲: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心远、清艾轩中医学堂唐略。
?近期讲座内容:王心远“国医十三经”系列大型讲座,已经讲到《神农本草经》;唐略《中医女儿科》,详解妇科、儿科的生理、疾病及养生。
?讲座录音回放(延后上传):荔枝FM
?更多内容和交流,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