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x,男,41岁,身高cm,体重kg,BMI:28.9(肥胖)
.03.14初诊
乏力5天,伴流涕,无发烧,不咳嗽,核酸检测阴性。咽喉有痰,余无其他不适。舌淡,齿痕舌,半夏线;右脉沉弦,左脉细涩。
拟方,柴胡桂枝汤加绞股蓝7剂
北柴胡25g,桂枝20g,*芩18g,姜半夏20g,大枣30g,白芍20g,甘草15g,绞股蓝15g,人参10g,生姜15g
复诊:.04.07
经服药后诸证已无,最近有些慵懒。舌淡,轻微齿痕舌,无半夏线;右脉弦稍紧,左脉弦
予初诊方去绞股蓝,以*参易人参。
思考:
《伤寒论》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条文中先是提示外感寒邪数天,但症状较轻,仅管有关节的不适,却又提示可能要传入少阳,出现了呕吐等,所以用了半量桂枝汤合上半量小柴胡汤。
细琢磨桂枝汤加小柴胡汤的这个组合,首先是桂枝汤其实是有补虚作用的,针对于乏力、流涕,尚未发烧的患者来说,服药会遍身微汗,身体暖烘烘的,服药后睡一觉起来就是神清气爽,对于鼻涕较多的患者来说,又能通窍止涕(亲试有效点击蓝字进去查看),同时*煌教授也大胆推测桂枝汤是古代的“强壮剂”,从2+2+1的组成(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来看也的确是“根于中焦,敛阴补阳”;而对于小柴胡汤,吴雄志教授认为《伤寒论》97条的“’血弱气尽,腠理开’就是我们讲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同时这一条渗透着“中医对免疫学的认识”,也就是说小柴胡汤针对的病理机制其实就是免疫力在下降导致的正气抵抗不住外邪(所以笔者用的是人参不是*参,同时我们选择走中焦的桂枝汤进一步增强正气),小柴胡汤就是在这个机制下,促进正邪交争,然后正盛邪去。
当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才了解了胶州的赵杰老师为什么能把她广泛用于外感病的治疗中。因此目前我也将柴胡桂枝汤(笔者用的是全剂,而不是半量)当做提高免疫力的方剂使用,同时临床发现桂枝汤+小柴胡汤的搭配是优于桂枝汤+玉屏风散的搭配的。
初诊方中加了绞股蓝,是因为绞股蓝既能补正气,又能驱邪化痰解*。另外绞股蓝味道不苦,带点点甜味,是相关气虚痰盛患者代茶饮的一味好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