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医方集解》
组成:
龙胆草酒炒(6g) 黄芩炒(9g) 栀子酒炒(9g) 泽泻(12g) 木通(6g) 车前子(9g) 当归酒洗(3g) 生地黄酒炒(9g) 柴胡(6g) 甘草生用(6g)
方歌:
龙胆泻肝栀芩柴
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
肝经湿热力能排
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主治:
1.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用法:
水煎服;亦可制成丸剂,每服6~9g,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方解:
君:
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泻肝胆实火,又能利肝胆湿热
臣:
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增君药泻火除湿之力
佐:
泽泻、木通、车前子渗湿泄热,导肝经湿热从水道而去。
当归、生地-养血滋阴,使邪去而阴血不伤
柴胡-疏畅肝胆之气,并能引药归于肝胆之经
竹叶-清上焦之热
使: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
注意事项:
凡素体虚弱,或病后不任攻伐者,禁用此方。
方解扩展(配伍特点)
苦寒清利,泻中寓补,降中寓升,以适肝性。
(运用)
本方为治疗肝胆实火上炎,肝经湿热下注之常用方。以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鉴别)
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同属泻肝胆实火之剂。龙胆泻肝汤佐木通、泽泻、车前子等渗利之品,泻肝火并能清利湿热,用治肝火上炎及湿热下注证:泻青丸伍大黄泻火,且取羌活、防风辛散之能,泻肝火,并疏散肝胆郁火,适于肝火内郁证;当归龙荟丸配大黄、黄连、黄柏、芦荟等清泻之品,意在泻肝火,使之从二便分消,乃攻滞降泻之剂,用于肝经实火盛实之证。
(证治机理)
本证是由肝胆实火上炎或肝胆湿热循经下注所致。肝胆之火循经上冲,则头部、耳目作痛,或听力失聪,旁及两胁则胁痛且口苦;湿热循经下注,则为阴痒、阴肿、筋痿、阴汗;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皆为火盛及湿热之象。治宜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真题解析[-X-]
黄芩、栀子同用的方剂有
A.清瘟败毒饮
B.龙胆泻肝汤
C.普济消毒饮
D.当归六黄汤
:AB[考点定位]大黄书-方剂-第四章清热剂
[-X-]
下列选项中,含有生地黄、木通的方剂有
A.导赤散
B.龙胆泻肝汤
C.八正散
D.小蓟饮子
:ABD[考点定位]大黄书-方剂-第四章清热剂
[-A-49]
从方证病机演变的角度分析,下列选项中,关联性最大的一组方剂是
A.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生脉散
B.四逆散--当归四逆汤--四逆汤--回阳救急汤
C.导赤散--泻白散--龙胆泻肝汤--清胃散
D.桂枝汤--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牡蛎散
:A[考点定位]大黄书-方剂-第四章清热剂
[-X-]
龙胆泻肝汤与血府逐瘀汤的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有
A.生地
B.当归
C.泽泻
D.牛膝
:AB[考点定位]大黄书-方剂-第四章清热剂
[-A-44]
治疗肝火犯胃,嘈杂吞酸者,宜首选
A.吴茱萸汤
B.龙胆泻肝汤
C.左金丸
D.清胃散
:C[考点定位]大黄书-方剂-第四章清热剂
[-X-]
下列方剂中,含当归、生地的是
A.小蓟饮子
B.朱砂安神丸
C.血府逐瘀汤
D.龙胆泻肝汤
:ABCD[考点定位]大黄书-方剂-第四章清热剂
[-X-]
龙胆泻肝汤中用以清热利湿的药物是
A.泽泻
B.木通
C.黄芩
D.车前子
:ABD[考点定位]大黄书-方剂-第四章清热剂
[-X-]
下列方剂中,以君药和主要功用命名的是
A.龙胆泻肝汤
B.桃核承气汤
C.半夏泻心汤
D.当归补血汤
:ABC[考点定位]大黄书-方剂-第四章清热剂
END往期回顾:
每日方剂一轮复习
清热剂-清热解毒剂-五味消毒饮
每日方剂一轮复习
清热剂-清热解毒剂-四妙勇安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