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邪:致病邪气的通称。因邪气乘虚而侵入,故名。《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五邪之一。某臟因母病及子而发病,即从母臟传来的邪气。见《难经﹒五十难》。
、虚劳:病名。出《金匱要略》。据《诸病源候论》、《圣济总录》等文献分析,虚劳包括因气血、臟腑虚损所致的多种病症,以及相互传染的骨蒸、传尸。后世文献多将前者称為虚损,后者称為劳瘵。详见虚损、劳瘵各条。
、虚胀:病名。见《医宗必读》。脾肾阳虚者,腹部胀满,神疲纳呆,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或萎*,舌淡脉细。治宜健脾温肾,化气行水。用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或金匱肾气丸。肝肾阴虚者,腹部胀满,形体消瘦,面色黧黑,心烦口燥,齿鼻衄血,小便短赤,舌质红絳,脉细数。治宜滋养肝肾,凉血化瘀。用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
、虚热:阴、阳、气、血不足引起的发热。《素问﹒调经论》:“阴虚则内热”。《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虚証的发热,必兼见其他虚性的症、脉、舌,从其他虚証中鉴别其属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而施治。
、虚损:病名。见《肘后方》。因七情、劳倦、饮食、酒色所伤,或病后失于调理,以致阴阳、气血、臟腑虚损而成。虚损病情復杂,主要可概括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气虚多见肺脾虚损。症见四肢无力,懒于言语,动輒气短,自汗心烦。宜用补中益气汤。血虚多见心肝虚损。症见吐血便血,或妇女崩漏,头晕眼花,或成干血癆。宜用四物汤、当归补血汤。虚在心者,并用归脾汤。虚在肝者,并用二至丸。内有瘀血者,用大*虫丸。阳虚多见脾肾虚损,症见饮食减少,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腰膝酸软,神疲无力,畏寒肢冷,阳萎滑精,小便数而清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治宜温补。
、虚烦:証名。指阴虚内热,虚火内扰而见心中烦乱,精神不能任持,似胀不胀,悒悒闷闷,饮食不甘美,睡眠不安寧的証候。多见于热性病后期,或外感病经汗、吐、下后余热不清者﹔亦见于劳心思虑过度者(见《金匱要略﹒血痺虚劳病脉証并治》)。指状如伤寒,但不恶寒,身不疼痛,头不痛,脉不紧数,独热者(见《千金要方》)。
、虚喘:见《医林绳墨》。指气喘由于正气虚者。多因稟赋素弱、久喘或大病后真元耗损,致臟气虚衰,肺气失主,肾不纳气而致。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呼吸气短难续,声音低微,以深吸气為快或动则气喘。根据病因和见症的不同,分為气虚喘、阴虚喘、真元耗损喘等。
、虚风内动:由阴虚、血虚内生的风証。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泄、失血或久病伤阴者,由津液亏损,液少血枯,血不养筋,肝阴不足,阴不潜阳而肝风内窜所致﹔也有因于肾阴不足,肝肾亏损,肾水不能涵养肝木,而致肝风上扰。临床表现為眩晕、震颤或手足蠕动,或昏仆等。
、虚火上炎:肾阴亏虚,水不制火,出现阴火上升的証候。表现為咽干、咽痛、头昏目眩、心烦不眠、耳鸣、健忘、手足心热,或目赤、口舌生疮、舌质嫩红、脉细数等。
、虚烦不得眠:病証名。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証并治》。指心烦失眠的病証。虚烦指心烦而心下无硬满,与心下硬满烦躁者有别。本証可由气虚、阳虚、阴虚、余热等不同因素导致。属气虚者,常兼见倦怠乏力,纳少神疲,口干少饮,脉象濡软,治宜补气為主。若更见肢冷畏寒、脉沉迟者,属阳虚,治宜温补。阴虚者,常兼见舌红口干,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火。余热内扰者,常兼见身热未净,口苦舌干,小便*赤,治宜清解除烦。
、清阳不升:指水谷化生的轻清阳气不能正常濡养头部、肌表、四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清阳实四肢”。清阳不升多因脾胃阳气不足,升清降浊的功能障碍所致。症见头晕、眼花、视蒙、耳鸣、耳聋、畏寒肢冷、困倦乏力、食不知味、纳减便溏、舌淡嫩、苔白、脉弱或虚等。
、清热解*:适用于瘟疫、温*及多种热*病証的治法。使用能清热邪、解热*的方药,治疗热性病的里热盛及痈疮、癤肿疔*、斑疹等病症。常用药有*连、*芩、*柏、石膏、连翘、板兰根、蒲公英等,代表方有普济消*饮、*连解*汤等。
、清热解暑:用清热药结合解暑药治疗外感暑热的方法。临床表现头痛、身热、有汗、烦渴、小便*赤,苔薄而*,脉浮数等。常用药如鲜荷叶、扁豆花、青蒿、香薷、金银花、连翘、芦根、*连等。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源于网络
版权归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
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