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版医学三字经8

泄泻第十四(注解版)

湿气胜五泻成

书云:湿成五泻。

胃苓散厥功宏

胃苓散暖脾、平胃、利水,为泄泻之要方。

湿而热连芩程

胃苓散加黄芩、黄连,热甚去桂枝加干葛。

湿而冷萸附行

胃苓散加吴茱萸、附子之类,腹痛加木香。

湿挟积曲楂迎

食积加山楂、神曲;酒积加葛根。

虚兼湿参附苓

胃苓散加人参、附子之类。

脾肾泻近天明

五鼓以后泻者,肾虚也。泻有定时者,土主信,脾虚也。故名脾肾泻,难治。

四神服勿纷更

四神丸加白术、人参、干姜、附子、茯苓、罂粟壳之类为丸,久服方效。

恒法外内经精

照此法治而不愈者,宜求之《内经》。

肠脏说得其情

肠热脏寒,肠寒脏热。《内经》精义,张石顽颇得其解。

泻心类特丁宁

诸泻心汤张石顽俱借来治泻,与《内经》之旨颇合。详载《医学从众录》。

眩晕第十五(注解版)

眩晕证皆属肝

《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风木相火干

厥阴为风木之脏,厥阴风木为少阳相火所居。

风火动两动搏

风与火皆属阳而主动,两动相搏,则为旋转。

头旋转眼纷繁

此二句,写眩晕之象也。

虚痰火各分观

仲景主痰饮。丹溪宗河间之说,谓无痰不眩,无火不晕。《内经》云:精虚则眩。又云:肾虚则头重高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诸说不同如此。

究其指总一般

究其殊途同归之旨,木动则生风,风生而火发,故河间以风火立论也。风生必挟木势而克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故仲景以痰饮立论、丹溪以痰火立论也。究之肾为肝母,肾主藏精,精虚则脑空,脑空则旋转而耳鸣。故《内经》以精虚及髓海不足立论也。言虚者言其病根,言实者言其病象,其实一以贯之也。

痰火亢大黄安

寸脉滑,按之益坚者,为上实。丹溪用大黄一味,酒炒三遍为末,茶调下一二钱。

上虚甚鹿茸餐

寸脉大,按之即散者,为上虚,宜鹿茸酒。鹿茸生于头,取其以类相从,且入督脉而通于脑。每用半两酒煎去滓,入麝香少许服。或用补中益气汤及芪术膏之类。此证如钩藤、天麻、菊花之类,俱可为使。

欲下取求其端

端,头也,谓寻到源头也。欲荣其上,必灌其根,古人有上病下取法。

左归饮正元丹

左归饮加肉苁蓉、川芎、细辛甚效,正元丹亦妙。

呕哕吐第十六(呃逆附)(注解版)

呕吐哕皆属胃

呕字从沤,沤者水也,口中出水而无食也。吐字从土,土者食也,口中吐食而无水也。呕吐者,水与食并出也。哕者,口中有秽味也,又谓之干呕,口中有秽味,未有不干呕也。呃逆者,气冲有声,声短而频也。其病皆属于胃。

二陈加时医贵

二陈汤倍生姜,安胃降逆药也。寒加丁香、砂仁;若热加黄连、鲜竹茹、石斛之类。

玉函经难仿佛

寒热攻补,一定不移。

小柴胡少阳谓

寒热往来而呕者,属少阳也。

吴茱萸平酸味

吴茱萸汤治阳明食谷欲呕者,又治少阴证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又治干呕吐涎沫者。此证呕吐,多有酸味。

食已吐胃热沸

食已即吐,其人胃素有热,食复入,两热相冲,不得停留。

黄草汤下其气

大黄甘草汤治食已即吐。《金匮》云:欲吐者不可下之。又云: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下之。何也?曰:病在上而欲吐,宜因而越之。若逆之使下,则必愦乱益甚。若即吐矣,吐而不已,是有升无降,当逆折之。

食不入火堪畏

王太仆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

黄连汤为经纬

喻嘉言用进退黄连汤,柯韵伯用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推之泻心汤亦可借用,以此数汤为经纬。

若呃逆代赭汇

代赭旋覆汤治噫气,即治呃逆。若久病呃逆,为胃气将绝,用人参一两,干姜、附子各三钱,丁香、柿蒂各一钱,可救十中之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panjk.com/afhhy/2774.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