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草根。中药黄芪,补气之圣药,具有补脾肺气、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补血活血等功效。黄芪原名黄耆,耆者,长也,故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
产地
蒙古黄芪:主产于山西、内蒙古等省区。膜荚黄芪:主产于东北、内蒙古、河北、四川等省区。以栽培的蒙古黄芪质量为佳。功效
性能:甘,微温。归脾、肺经。功效: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化学主要有效成分:主要含黄芪多糖A、B、C、D,黄芪皂苷甲、乙、丙,生物碱,葡萄糖醛酸及微量元素硒等。
其他作用:黄芪还具有利尿、改善肾功能、抗菌、抗病毒、抗炎、保肝等作用。
临床运用
1.脾气虚证。为补中益气要药。2.肺气虚证。3.气虚自汗。4.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5.痹证、中风后遗症。黄芪重在补气,尤擅补益肺气,主治肺气虚而气短乏力、语声低怯、咳喘无力、脉象细弱等,常与党参、白术、炙甘草、升麻、五味子等同用。亦治脾气虚弱证,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炙甘草等配伍。又治气不摄血证,常与党参、大枣、仙鹤草、藕节、当归、阿胶等并施。尚治气血两虚证,常与党参、当归、龙眼肉、大枣等共用。若治气阴两虚证,则配伍女贞子、太子参、人参、麦冬、五味子等。若治糖尿病之气津两亏证,则配伍山药、玄参、乌梅、山萸肉、黄连、地骨皮等。黄芪补气利水,主治气虚水肿,其证以下肢肿甚、下午肿剧为特点,可配防己、茯苓、桂枝、甘草、泽泻、附子、枳壳等,如防己茯苓汤。现代临床报道,黄芪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等,有消除尿蛋白,改善肾功能等作用。卫者,卫外而为固也。黄芪益卫固表,可治自汗、盗汗以及气虚易于感冒者。治疗气虚自汗,常与党参、白术、防风、煅牡蛎等配伍,如玉屏风散、牡蛎散。治疗阴虚盗汗,常与生地、熟地、黄连、黄芩、黄柏、当归等同用,如当归六黄汤。临床以此方加浮小麦30g,桑叶10g(研冲),治盗汗往往收效。若系更年期综合征之烘热汗出,阵阵发作,则用本方配伍二仙汤(仙茅、仙灵脾、知母、黄柏、当归),多可取效。用法用量:煎服,9到30g。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此外,《神农本草经》谓黄芪“主大风”,临床可治中风病气虚血瘀、络脉瘀阻引起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常与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川芎、水蛭、地龙等同用,如补阳还五汤。黄芪补气,气行则血行,血行风自灭。据此,临床治疗银屑病患者皮损厚硬、脱屑、瘙痒等。不良反应:黄芪注射液可引起药疹、迟发性严重静脉炎、肌痛、溶血性贫血、性休克等过敏反应。补气鉴别用药
人参、党参、黄芪三药,共同功效:均有补气及补气生津、补气生血之功效,且常相须为用,能相互增强疗效。不同功效:人参作用较强,被誉为补气第一要药,并具有益气救脱、安神增智、补气助阳之功。党参补气之力较为平和,专于补益脾肺之气,益能补血。黄芪补益元气之力不及人参,,但长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利水退肿,尤宜于脾虚气焰陷及表虚自汗等证。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