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童塾这是第篇原创文章大约多年前,明朝大医吴昆吴老师,曾写下一个治「热痰」的名方,记载于《医方考》2卷,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清气化痰丸」。清气化痰丸组方配伍:姜半夏、胆南星各45g,橘红、枳实、杏仁、瓜蒌仁、炒黄芩、茯苓各30g,共为细末,姜汁糊丸如绿豆大。目前此方已有中成药,药店有售。细心如你,一定发现了,此丸是专治「热痰」的名方。热痰的主要特点是两个:第一是又黄又粘稠。第二是舌苔黄腻。这个「热痰」是怎么来的呢?清代中医名家汪昂老师《医方集解?除痰之剂》有交代:「热痰者,痰因火而成也,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痰随火而升降,火引痰而横行,变生诸证」。老师的意思是:体内有火,然后生痰。那么,火是怎么来的呢?汪昂老师接着指出:「火借气于五脏,痰借液于五味,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痰」。老师的意思是:气机不畅,郁而化火,然后生痰。综上可知,火、气是导致热痰的原因。咋治呢?汪昂老师也给出了解决办法:「故治痰必降其火,治火必顺其气」。又说:「盖气之亢则为火,火退则还为正气而安其位矣,故化痰必以清气为先也」。谁能担当「清气为先」的重任呢?当然是——「清气化痰丸」。此方以胆南星清热化痰,为主药;黄芩、瓜蒌仁清热降痰,为辅药;陈皮、枳实顺气除痰。又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用茯苓健脾渗湿,杏仁肃肺降气,半夏燥湿化痰,共为佐使。顾名思义,此方的重点,在于通过「清气、顺气」而达到除痰之目的。因为「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痰;痰随火而升降,故治痰必降火,治火必顺气」。如何清气、顺气呢?中药经络锤,哪里不通锤哪里用半夏、南星可燥湿气,黄芩、瓜仁可平热气,陈皮可顺里气,杏仁可降逆气,枳实可破积气,茯苓可行水气。水湿火热均为生痰之本,人体之气亢则为害。气亢为火,火退则还为正气,而各安其所归。所以,化痰必以清气为先,这就是「清气化痰丸」。具体怎么使用呢?陈修园固齿神方,护佑你的牙第一,本方为治疗痰热咳嗽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咯痰黄稠,胸膈痞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第二,本方常用于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属痰热内结者。具体请在医生辩证指导下使用。祝健康快乐。童塾
安住当下,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