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韵伯曾经指出:“张仲景的方子既精确又没有杂乱,其中以六经方为主,其他的方子则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伤寒全论中包含个方子,但真正属于主方的却不多。例如,太阳病的麻桂二方,是表寒虚实证的主方;阳明病的白虎、承气,是里热实证的主方;少阳病的柴胡、黄芩汤,为少阳病偏表和纯里的主方;太阴病的理中汤,少阴病的四逆汤,厥阴病的乌梅丸等,可算各经的主方。然而,深入研究全论大法后,我们发现主方是定法,变通才是活法。活法的运用更能体现伤寒用药的灵活性。从伤寒的本旨来看,桂枝汤是主治表寒虚证的主方。但通过变通,桂枝汤可以衍生出许多其他方子。比如,桂枝加附子汤用于治疗兼阳虚,桂枝加葛根汤用于治疗兼项背强几几,桂枝加朴杏汤用于治疗兼喘,桂枝新加汤用于治疗兼营气不足。此外,还有由桂枝汤化裁而来的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当归四逆汤、炙甘草汤等。这些方子的主治功用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以桂枝汤为基础进行加减变通而来。这充分展现了伤寒用药的灵活性,使得其更加丰富和多样。实践证明,在临床治疗中,单纯地使用主方,一成不变的情况虽然存在,但因其病机变化而变通主方的情况更为常见。我受到小柴胡汤的启示,结合“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的半表半里病机,以小柴胡汤为基础,加减运用于临床治疗。对于病在上者,出现口苦咽干、头额胀痛等症状,可以本方加桑叶、菊花、钩藤进行治疗;对于病在胸脘者,出现胀痞不舒、喜叹息等症状,则以本方加瓜蒌壳、枳壳进行治疗;对于病在两胁者,出现痛胀不已、或如针刺等症状,可以加香附、川楝,或合失笑散进行治疗;对于病在右胁者,出现痛引肩背、甚或发黄等症状,则以本方加瓜蒌壳、郁金、茵陈等进行治疗。这些加减运用已经超出了《伤寒论》中小柴胡汤方后的加减用法。总的来说,本方的运用范围非常广泛,既可以用于外感疾病的治疗,也可以用于内伤疾病的调理。在表者可加表散药,在里者可加攻里药;兼寒者配温燥药,兼热者配清凉药;夹瘀者伍活血化瘀药,夹食滞者伍消积导滞药;气虚者加益气药,血亏者加补血药等。这充分体现了小柴胡汤加减运用的灵活性。例如,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低热,临床常见低热原于失表,凡病在表而妄用寒凉,高熟虽罢,低热复起),每获良效。有一女性病者,年40岁,低热3个月余,精神疲惫、食纳呆滞、每于午后手足心发热、自觉烦热不安、低热在37.5T左右、便溏不爽、口苦舌腻、胸胁胀痞、脉象弦软。处以小柴胡汤加青蒿草,服5剂低热渐减,又5剂诸症悉平。按误表内陷,病仍在三阳,之所以用小柴胡汤甚验,实因服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的缘故。临床上此种低热状若阴虚如误人滋阴则病深难解惟用小柴胡汤之和解透散治验甚多不予繁举。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伤寒用药并非头痛医头、惟方惟药而是在主方的基础上随病机的演变贯串了“因证择方”的法则其灵活性就在于变通加减无疑是伤寒用药的重要规律。#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