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如何治 http://baidianfeng.39.net/a_kycg/160210/4769980.html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李致重
按语
年4月30日至5月5日,在台北与高雄两地联合举办了“两岸三地中医防治SARS学术研讨会”。本人作为特邀嘉宾,在台北、高雄分别做了两场专题演讲。那时候,已是SARS肆虐一年之后。也正是需要人们冷静下来,对中医防治SARS的理论与临床进行全面总结的 时候。所以本人在台北与高雄所做的两场专题演讲,正好成为本人对中医防治SARS在理论与临床方面的系统总结。今在新冠状病*肆虐之际,谨将此奉于此,以期小补。年春天SARS肆虐,发病的源头在中国广东省,先后波及到世界32个国家、地区,共有人发病,其中94%的患者在中国文化圈之内。今年SARS的散在发病,以及春季禽流感的流行,中国也是主要地区。从去年SARS流行之初,本人即明确地意识到:与西医学相比,防治SARS是中医学独到的优势。所以参与防治不仅是中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更是世人重新认识中医,并以此推进中西医配合的绝好机会。接连两年病*性疾病的袭扰,使我国蒙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理性反思和总结,从中得到启示、提升智慧,相信由此带来的益处,会远远大于这两次病*性疾病造成的损失。一SARS的研究正待深入SARS的发病虽然过去了,但是医学界关于SARS的深入研究,其实刚刚开始。仅从病名来说,就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非典”之命名从年11月第1例SARS在广东佛山发病,到年2月在广州蔓延时,“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骤然成为举世恐惧的病名。“非典”病名,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就有的。当时的“典型性肺炎”,主要指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和支气管肺炎。而“非典”则指的是细菌以外的病源所导致的肺炎。到了20世纪60年代,“非典”主要指支原体、衣原体引发的肺炎。以后,人们又逐渐把支原体、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团菌、贝纳立克次体等病源引发的,使用广谱抗生素对其无明显治疗效果的肺炎,称之为“非典”。可见“非典”在变,由“非典”所对应的“典型性肺炎”的含义也在变。这一次命名“非典”之时,因为对病源病*尚不明确,故有人主张称其为“传染性原因不明性肺炎”。后来,一方面为了强调其急性、传染性的特点;另一方面为避免由“原因不明”而导致人群的恐惧心理,因此将该病称为“非典”。疾病的命名,一般均使用名词,以“非典型”与“典型”这类形容词命名,有欠规范。而且,“典型”界说不定,“非典型”的所指也必然不清。去年的“非典”,到底强调的是病源,是发病,还是病情;从现代医学上如何看待这一疾病与病名,尚须医学家慎思。▍“SARS”之命名年3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将“非典”定义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从此,以英文词头缩写的“SARS”,便成为全世界通用的与“非典”同义的另一病名。这一定义前面的3个词,我们暂且不说,单就“综合征”而言,则与西医疾病命名的习惯不符。西医内科学里的综合征,多指病灶与病因尚不明确的情况下,一组同时出现的症候群。以综合征命名的疾病,其病情可能有轻有重,但是这一组症候群总是在同一时限上并见的。例如,美尼尔氏综合征、白塞氏综合征、帕金森氏综合征等。西医流行病学里的综合征,多为该流行病在一定的病程阶段上,出现的一组症候群。例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晚期出现华弗氏综合征(即以后所称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昏迷、休克、斑疹暗红、面色灰白、手足冰冷等这一组症候群,总是同时俱在的。但是,SARS发病之初,最突出的表现是发热、畏寒、寒颤、四肢酸痛、头痛、乏力等。当进一步发展到高热持续数日不退时,才出现明显、严重的呼吸道窘迫。事实表明,SARS在不同病程阶段的临床表现是不相同的。换言之,它不是同一时限内并见的一组症候群,不应笼统地称其为综合征。因为抹煞SARS病程演变的特点,则造成了早期治疗的意识下降,势必影响了对SARS的积极治疗。去年,香港SARS患者中进入ICU病房者30%左右。本人参与的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临床部组织的“SARS康复临床研究”项目中,通过对位患者的随访得知,同样有大体70%的患者未出现明显的呼吸窘迫症状。所以,SARS的严重、急性、呼吸窘迫三方面特点,也面临着质疑。▍诊断指标之质疑年3月冠状病*的发现,西医意义上的病源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从此,有无感染冠状病*便成为鉴别SARS疑似病例与确诊病例的“金指标”。由于技术的原因,对于SARS疑似病例的排除或确诊,往往需要3—5日的时间。在没有针对病*的特异性治疗药物的情况下,那些暴发性的“严重急性”病例往往在确诊之前,其“呼吸窘迫”即已无可阻断地显现了。而这3—5天,正是中医认为的表证阶段,即最容易治疗的关键时刻。因此,这个金指针的临床诊断价值,在争分夺秒尽早实施有效治的问题面前,遇到了中医理论的质疑。为什么在SARS防治中,不能引进中医的辨证论治的理论、方法和诊断标准呢?年初春广州出现的4例SARS,也是依据上述指标,经过几处实验室检查,历时10日以上而确诊的。其中有1例患者,曾与42人有过密切接触,与39人有过一般性接触。在近距离接触的总计81人之中,无一人被传染。而且全部4例病情都比较轻,未见明显的呼吸窘迫情况。学术界的多数解释说:今年的冠状病*与去年相比,有明显变异。但是这一解释也同时说明:与结构相对稳定的天花、麻疹、乙型肝炎等病*不同,冠状病*的变异无异于使人们面对着一个不断移动、变幻着的靶点。这一移动、变幻着的靶点,便使研制特异性预防疫苗的目标,面对着相反的非特异性的难题。从以上SARS病名问题的举例可见,与其将这些质疑留给医学发展的历史,不如尽快从中医中借鉴优势,得到补充。今天讨论SARS的问题,其实只是其研究的开始。去年本人曾经提到:SARS“在西医来说是新课题,在中医来说是老问题”。“新课题”如何深入研究,那是西医的事。因此下面仅就中医防治SARS的思路,以及中医重新找回自我的问题,谈一些思考。二以人为本的共生关系中医与西医都讲“卫生”。西医的卫生强调个人与周围生活环境的清洁;中医的卫生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即天人相应。▍自然与人的共生关系天人相应,不是空洞的说教,它在中医上有其特定的内涵。“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这里的“大纪”是自然界的大规律,即天地之道。故天人相应,即天地之大道与人的生存之道的相应。又因“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保命全角论),故人的生存之道必须主动地顺应自然之大道。这两点,是天人相应的基本前提。自然界之道,有常也有变。比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讲的是其常。“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金匮. ),这里的“害”和“覆”则是其变,即异常。自然界之道的异常,又包括太过和不及两端。如果进一步讨论,则“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金匮要略. )之说。这是张仲景以四时节气为依据,对气候变化太过、不及的具体分析。可见,人生于天地自然之中,不仅在正常情况下要与自然界四时气候相应,更要在四时气候出现异常的情况下也能够做到相应。这就要求人必须掌握两方面知识:既懂得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常与太过、不及之变,也要注意自身变化中的常与太过、不及之变。对于认识和防治外感病来说,人与自然双方的这六个方面,是至关重要的。基于上述,中医的卫生观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其一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界之间是共生的关系,而不是对抗的关系。《*帝内经》中,“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素问.生气通天论);“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素问.上古天真论)……讲的都是正常情况下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其二
当自然界出现异常的情况下,人要明辨其太过和不及,并通过主动的自我调节,实现自我有机整体的“阴平阳秘”,就可以达到免遭疾病灾害之目的。这种因自然界异常而采取的主动相应,就是中医在防病治病上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所以《*帝内经》中说:“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怆,暑无汗出”(灵枢.师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这些皆是以人为本,主动、理智地适应自然界异常变化,以维持健康的例证。▍人与病*的共生关系冠状病*也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过去人们没有在显微镜下看到过它而已。它和其它可以致人于病的病源微生物一样,与人之间也是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没有病源微生物的存在,人的免疫功能将不会形成,既已有的免疫功能也将不复存在。其二,不经过病源微生物的入侵或致病,人体将不会产生相应的免疫抗体,以避免以后再罹患相应的疾病。这两个方面,其实是“人以天地之气生,以四时之法成”的观念,在人与病*关系上的具体体现。从上述意义上讲,中、西医在临床上消灭SARS病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但是从自然界消灭冠状病*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可行的。对于人与冠状病*的共生关系,应当从以下5个方面来理解。 冠状病*常有,而SARS并不常有。就像往年果子狸身上的冠状病*那样,在自然界气候处于常而不是变的情况下,它与人虽然擦肩而过,但是彼此互不相扰。只是冠状病*产生变异,到了足以致人于病的状态时,人才会受其袭扰而为病。它的变异,同样是自然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结果。第二
冠状病*固然有致人于病的可能性,但是,如果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脏腑功能协调,则完全可以避免致病之灾。香港近万人,病于SARS者人,发病率为0.%。这在年SARS3流行于各大都市时,发病率是世界上 的。
然而在香港,同一时令、环境条件下,未病于SARS者,占99.%,这一事实不容忽视。第三
冠状病*入侵人体,若此人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旺盛,未经明显的病理过程而可以产生抗体。据香港大学今年2月12日报道的研究结果推断,这种情况在香港约有3万多人。
这就是说,去年SARS在香港流行期间,冠状病*入侵人体之后,发病者仅5%,而没有发病者占95%。第四
冠状病*入侵人体这一新环境,此人的体内正好具备了冠状病*生存、繁殖的良好条件,则此人非病无疑。经过一场大病之后,其人体内产生了免疫抗体。第五
冠状病*入侵人体,这个人内在的免疫能力极度紊乱。此时,病*正好遇到一个生存、繁殖的 环境。如果又治疗不当,此人很可能因而致命。以上五种情况中,第二与第三是预防SARS时需要采取主动,力争降低发病率的问题;第四与第五是治疗时需要发挥中、西医的共同优势,力争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的问题。可见,人在自然界异常、冠状病*猖獗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我防卫或免疫的潜力,是不容忽视的。以人为本,采取主动, 地发挥人自身的潜能,完全可能使0.%的发病率,进一步大大降低。三预防必先从人做起对于冠状病*来说,自然界和人体,都是与其生存悠关的外环境。在两种不同的外环境下,冠状病*有藏伏、衰亡的时候,也有显露、猖獗的时候。因此认识冠状病*引发的SARS,就不能不对冠状病*生存悠关的两种不同外环境,首先做出具体分析。▍人体可以免疫冠状病*在外感病的发病、预防上,中医与西医的观念相去甚远。最主要的是,中医强调多因素的相关性,西医则强调外来致病因数的决定性。香港大学2月12日的研究报道,表明95%的冠状病*感染者并不发病。这一事实同时说明:其一,冠状病*对于SARS的发病,并非决定性的关系。其二,人体自身的非特异性免疫机制,完全可以免疫掉(消灭其活性)进入机体的冠状病*。其三,在西医对冠状病*引起的SARS尚无特异性预防和治疗药物的今天,发挥中医的优势与特长,则势在必行。外感病的发病与预防,中医必从天、人两方面求其原因。一方面,自然气候环境反常,病源微生物的致病能力则显露或猖獗。在这种情况下,轻则为四时感冒,重则为暴发、流行的瘟疫之患。另一方面,“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金匮要略. ),依靠人体的自我防卫能力,也可以防病于未然。这就需要人对气候环境的常与变有所了解,而且也要对自身的常与变有所感知。对于SARS预防,也是这样。▍去年SARS之外因从中医强调多因素的相关性来看,去年SARS流行的外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年冬季,我国北方严寒而多雪,南方则寒冷而干燥。据有关报道,北京地区的降雪量是过去五十多年来 的一年。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人在严寒之中,或保暖太过,或多食辛热,自然容易造成人们身体内“积热”太甚的状况,因而潜伏下了春季发生温病的原因。第二
年是农历的癸未之年,其主要特点为火运不及。加之前一年冬季的严寒,则形成了多年不遇的春寒太过现象。正所谓“至而不去”——冬寒依在;“至而未至”——春温不临。两者相迭,太过上加太过,使“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生而勿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春季时令的降临大为推迟。春寒太过,则生发之气不旺,使冬时蛰藏于体内的“积郁之热”,不能随生发之时得以宣泄。第三
由前一年的大寒至来年的春分,是一年六气之首,即厥阴风木当令之时。此时阳气欲升,需要疏泄;春寒太过,寒主收引,令阳气欲升而不能。于是主运与主气两相冲突,使去年厥阴风木当令的春季,呈现出多年不遇的“善行而数变”的气候特点——天气忽冷忽热,大起大落。
从大寒至谷雨,这种状况在香港反反复复,达5次之多。这就大大增加了整个人群罹患外感病的机会。自然气候异常,是疫疠流行(也许病*猖獗)的外在条件。所以,或略知五运六气常识,或留神气候变化的中医,对于去年春季外感热病在发病初期“外寒内热”的病机特点,是应该有充分预知的。▍去年SARS之内因对于外感病,中医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