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与豆卷临床应用类辨附伤寒论第三十

豆豉与豆卷临床应用类辨

豆豉、豆卷都是用黑大豆加工制成的。由于加工方法不同,因而作用有所差别,在临床应用上也有所不同。

豆豉味辛、甘、微苦,性寒(本品的性味,由于加工的不同,所以,有偏寒偏温的差异.目前临床使用的多属偏寒性的)。为温病发表的常用药。它有发汗而不伤阴的优点,所以适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烦闷、胸脘不舒、斑疹、麻疹等症。

据临床报导,本品单味重用至1两以上,可治血尿。

豆卷味甘,性寒。善于通达宣利,解表化湿。常用于暑湿、湿温表症,症见发热有汗、胸闷、苔腻等。

豆豉、豆卷在作用上的对比,前人有“有汗取豆卷,无汗取豆豉”的说法。临床实践证明,豆豉确实长于发汗解表,豆卷善于清解湿热。

?

《伤寒论》第三十四条葛根*芩*连汤各家解说

《伤寒论》条文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太阳中风发热,本当桂枝解表,而反下之,里虚邪入,利遂不止,其脉则促,其证则喘而汗出。夫促为阳盛,脉促者,知表未解也。无汗而喘,为寒在表,喘而汗出,为热在里也。是其邪陷于里者十之七,而留于表者十之三。其病为表里并受之病,故其法亦宜表里两解之法。葛根*连*芩汤,葛根解肌于表,芩、连清热于里,甘草则合表里而并和之耳。盖风邪初中,病为在表,一入于里,则变为热矣。故治表者,必以葛根之辛凉,治里者,必以芩、连之苦寒也。而古法汗者不以偶,下者不以奇,故葛根之表,则数多而独行,芩、连之里,则数少而并须,仲景矩镬,秩然不紊如此。

?

大塚敬节《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

太阳病中的桂枝汤类之证,不可下之。医者误以攻下,因此而腹泻不止,并且在此之上又出现喘而汗出的症状。

喘而汗出的症状,以喘为主,因喘而汗出,应当与汗出而喘的麻*杏仁甘草石膏汤进行区别。

该证为表证误下,一部分邪气人里而致腹泻不止,这里的腹泻近似于第十九条的太阳与阳明合病的腹泻。但是前面的合病,因表实而引起类似里虚的腹泻,若表邪散解,腹泻则自然而然地停止。本条的腹泻为表证误下,一部分邪气人里而引起腹泻,所以有必要表里俱治。也就有了脉促者表未解的注文。关于脉促,在桂枝去芍药汤条进行了论述,请参考。“表未解”一语,用来表现尽管邪气的一部分已经入里但表证仍残留的场合。

我数次用葛根*连*芩甘草汤治疗痢疾患者。另外也用于有些无腹泻、无喘的场合,如妇人的血道证(血道,即血之通路。血道证,在日本为女性与月经、妊娠、生产、更年期等生理病理变化相关而出现的身体与精神神经症状一类疾病的古称,译者注)、失眠症、高血压症等,此时考虑其方意为三*泻心汤以葛根、甘草取代大*。

?

79版《伤寒论选读》

①利遂不止:下利因而不止。

太阳病误下,里热挟表邪下利的两种证治。

太阳病,桂枝证,反用泻下之法,是为误治。误下后,致伤胃肠,因而下利不止。此时下利之属表属里,须根据脉证加以辨别。若脉象急促或短促者,知胃肠虽伤,但正气仍能抗邪,外邪尚未全陷于里,而且表证仍在,治法应以解表为主,表解则利自止。若见喘而汗出者,知邪热内传,因热邪煎迫,致大肠传导失职,故下利。肺与大肠相表里,里热壅盛,上蒸于肺则喘,外蒸于体表则汗出,当用葛根芩连汤清热止利。

葛根汤证与葛根芩连汤证,均属表里同病,但前者以表证为主,后者以里证为主,尚易区分。又葛根汤证与本条之桂枝证误下后,下利,脉促者,同中有异。下利而以表证为主,是其所同。若仔细推敲,葛根汤证当系表证无汗;而本条下利,脉促者,当为表证自汗,是其所异。

参考资料1.葛根芩连汤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40例临床分析:40例中,痢下赤白者38例,里急后重者39例。40例均有腹痛。发热者34例。直肠镜检阳性者37例,粪培养阳性者26例。此外尚有起病急,恶寒发热,苔或*或白,脉数等热痢下重,或兼表证等特点。方用葛根芩连汤:葛根三钱,*连钱半,甘草钱半,*芩钱半。每日一副。疗程最短者2天,最长者12天。40例中36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平均退热时数27.76小时,急性症状控制平均3.44天。肉眼观脓血便消失,平均2.83天。26例粪培养阳性者,治疗后转阴者18例。有一例患者,中途改用合霉素治疗。(《江苏中医》年第5期第33页)

2.葛根芩连汤为主治疗小儿中*性肠炎,文中报告三个典型病例,均经西医小儿科诊断为中*性肠炎,证候虽有轻重不同,但一般表现为腹泻稀水,或暴注下迫,色*臭秽,腹胀而柔软,消瘦,烦躁口渴,尿*;唇红而干,舌红苔白,指纹紫滞等热利象征。三例均曾服西药无效,改用中药配合输液,分别于1~4天治愈。基本方为葛根、*连、*芩、甘草。热重者加银花,肺热咳嗽者加桑白皮,有积滞者加麦芽、莱菔子。(《福建中医药》年第3期第8页)

?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论述里热夹表邪下利的证治。

太阳中风的桂枝汤证,由于医生误用下法,表邪内陷入里,出现腹泻不止的症状。“医反下之”,是病在表不当下而下,故加了一个“反”字,这应当看作是病机转折的一个条件,临证不要拘泥。表邪入里出现“利遂不止”,是属虚,属实,属寒,还是属热,应当凭脉辨证以作出诊断。

“脉促者”,脉数而促迫,不是数而中止之促脉。脉数为里有热,同时反映人体阳气为盛。阳气盛,有抗邪外达之势,则表邪未能全部内陷,所以说“表未解也”。既有表邪未解,又有里热下利,可称为里热夹表邪而下利,或者叫“协热利”。表邪束肺,里热迫肺,肺气不利,故喘。里热逼迫津液外越,故汗出。表里皆热,故发热一证自是意在言外,不用多说了。既然是热利,那么大便粘秽、暴注下迫、下利肛热等证则在所难免。治疗应采用表里两解的方法以解表清里,用葛根*芩*连汤。

葛根*芩*连汤是《伤寒论》中以葛根为主药的方剂之一,但是葛根用到半斤则是罕见的。葛根味辛性凉,既可解肌热,又可清肠热,还可升胃肠津气。先煎葛根,是取其解肌清肠为主;*芩,*连苦寒专清里热,坚阴以止利;甘草扶中护正,调补下利之虚,助正以祛邪。诸药相伍,表解里清则下利止,咳喘平。从本方用药可以看出,这个证是表邪少而里热多,可以说仅有三分表证,七分都是里证。

总结以上四条,葛根汤既可用于风寒在表,太阳经输不利,项背强几几之证,也可用于太阳、阳明合病,正气抗邪于表而不能顾护于里,里气不和,升降失常,下利呕吐等证。葛根芩连汤则用于表里皆热的协热下利之证。以葛根为主药的这两个方子,在临床上都很常用,疗效也很好,应掌握其脉证。

?

曹颖甫《伤寒发微》

此节“医反下之”至“表未解也”为一证,“喘而汗出者”又一证。太阳魄汗未尽,误下者利不止,此与内陷之自利,略无差别。但仲师于此节郑重分明,历来为注释家所误,未能分析,致仲师立言本旨,如坠五里雾中,今特为分析言之。仲师曰:“脉促者,表未解也。表属皮毛,皮毛未解,固不宜专用解肌之桂枝汤。”脉促,即浮紧之变文。曰:“表未解”,则仍为葛根汤证,与上“自下利证”同法,不言可知。惟喘而汗出,则阳热内盛,里阴外泄,乃为葛根芩连汤证。其作用正在清热而升陷,注家含糊读过,妄谓喘而汗出,即上所谓表未解,夫岂有表未解而汗出者乎?

?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太阳病,本来是桂枝证,你看这个书,它提出个“桂枝证”,桂枝证是什么呢?桂枝汤证。所以这个书里头,一个方剂

的应用,它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这就是某个方剂的适应证,就叫做某方剂之证,简言之,比如桂枝汤证就是桂枝汤的适应证。什么适应证?我们前面讲了,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类病就应该用桂枝汤。太阳病本来是桂枝汤证,就是发热、汗出、恶风这类的太阳病,那么治病的这个大夫,不知用桂枝汤,而反用下法,给吃泻药,这错了。一吃泻药,他里边本来没病,一吃泻药里边就虚了,那么外边这个外邪乘虚就进里头去了,所以就发生“利遂不止”。这个外邪就是热邪,古人管这叫“协热利”。协同下药,热协同下药而作下利不止,这叫“协热利”。那么这是误治造成的,由于误治不但造成协热利,利遂不止,同时表也没解,所以脉促。

脉促咱们讲过了,这是寸脉促,《金匮要略》上有,“脉浮在前,其病在表”。表证的时候,关以前的脉是要浮的。所以咱们上次讲了,促脉,它又迫近于上又迫近于外,就是寸脉独浮这么种脉。那么现在脉促,这证明表还没解。它误治了,本来应该用桂枝汤汗以解之,这个大夫给吃泻药,一方面引邪人里而下利不止,另一方面表也未解,所以脉现促。

“喘而汗出者”,这是表里俱热,热呀,凡是热都往上,热涌于上,所以人要喘。汗出有两个问题,一个是里头热也使他出汗,一个是根本桂枝汤证就没解,也是出汗。

那么这要怎么治呢?用葛根*芩*连汤主之。我们方才说了,葛根这个药有治下利的作用,同时你大量用也解表,解表解肌嘛。那么,这个由于里边的热,所以它用滋润清凉的葛根这个药来解表,葛根得大量用,你看他用了半斤,葛根与芩连为伍,*芩*连是苦味的收敛药,有治下利的作用。那么葛根配合*芩、*连,一方面去热,一方面治利。*芩*连咱们常用啊,治下利用苦寒药只要是热利就行,像白头翁汤啊,这都是用苦寒。可是苦寒药不全治下利,梔子就不行,*连、*芩、*柏、秦皮、白头翁这类的都有收敛的作用,所以能够治下利。那么栀子——大*更不行了——那也是苦寒的药了,所以苦寒药咱们也得分析。

这个方子,它一方面用葛根,大量用,解肌解表;一方面伍以*芩、*连来治协热下利。那么甘草呢,咱们常说它是调百味,其实它在这儿也起作用,它治急迫。你们看看这个证急迫不?下利不止,喘而汗出,都有急迫的症状,这个病现急迫之情,这个时候都用甘草,急迫啊。

所以(葛根芩连汤)这个方剂(使用于),表不解,里有热,下利不止。有里热,是热就易往上,所以它反而汗出。那么这个方剂,也很好理解,它以葛根为主药,葛根伍以甘草,它是解肌、解表;伍以*芩、*连而治协热下利。

葛根也要先煮,但是不用去沫子。麻*去沫子是因为麻*这味药的沫子有点副作用,(麻*)上面这个沫子,使人头晕,所以用麻*的时候要去沫子。葛根这个药,溶解于水的时间比较久一点,所以它要先煮。这个方剂(葛根芩连汤)在一般治痢疾的时候,要有表证不可以用葛根汤。这种下利有用葛根芩连加甘草的机会,尤其是小儿痢疾的时候现这个方子的机会挺多。葛根要是用少了,它不起解表作用的。

?

汤本求真《皇汉医学》

注:和久田氏曰:此由误治,致热内攻而下利者。泻内攻之热,则下利与喘自治矣。故用芩、连以解胸中之热。促者,来数而时一止之脉也。其促者,由于误治,然犹数者,表未解也。其喘而汗出者,由内攻之热与下且合气逆而发,因喘而汗出也。中间插“而”字,示喘为主之意,故泻胸中之热,与和解其表,则喘自愈而汗随止矣。然以表不解,故用葛根以解表也。按葛根虽无解表之明文,其项背强几几者,乃表证也。考《外台》有以独味葛根治表邪,则亦可知其主治表证,解项背强也,此方有甘草以缓内外之急也。要之,遇项背强,胸中烦悸而有热者,不问其下利及喘而自汗之证之有无,可用此方也。因而可知酒客病、火证,热疮、汤火伤、小儿丹*等,俱可以此方活用也。

求真按:此说虽可解析本条,然谓促脉为来数而时一止者,非也,宜参照脉应及诊脉法。

成不居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panjk.com/afhzz/2604.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4